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70年來,我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化纖工業發展在經歷了60多個年頭發展后,從無到有,也取得了全世界矚目的成就。9月4日,在舉國上下歡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氛圍下,以“開放融合、聯動發展——全球化纖產業的協同共進”為主題的第25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在安徽省蚌埠市召開。來自美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泰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近20個國家和地區紡織化纖業界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匯聚一堂,共同分享中國和世界紡織化纖工業在供需市場、發展趨勢、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方面的預測分析和研究成果。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原會長王天凱、原副會長許坤元、副會長李陵申,中紡聯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俞建勇,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誠,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處長縱瑞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張曙光、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李若愚,歐洲人造纖維工業協會理事長Van Houte、日本化纖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理事長富吉賢一、印度合成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KAPUR、泰國化纖協會名譽會長Mayuree、韓國化纖協會高級主管李昌郁、臺灣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榮杰等國家相關部委、機構、協會和安徽省蚌埠市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以及來自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天津科技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臺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德國亞琛大學等專業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各位領導和專家參加會議。
本次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國際交流中心、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承辦。
會議分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歐洲人造纖維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主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為大會開幕致辭。他提到,這些年來,中國國際化纖會始終保持較高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基礎支撐就是在于對化纖行業整體發展趨勢的把握,在各國、各地區化纖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會議分享的發展趨勢、研究成果年年都有新氣象。今年大會以“開放融合、聯動發展—全球化纖產業的協同共進”為主題,不僅契合了我國一貫堅持的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和創新發展的立場和主張,也順應全球化纖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的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化纖產業;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化纖工業也經過60多個年頭的發展,取得全世界矚目的成就。滌綸、錦綸、再生纖維素纖維和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等常規大宗化纖品種差別化、功能化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品更加符合下游的實際需求。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纖維性能逐步提升,產品結構更加豐富,下游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生物基化學纖維主要品種在國產化裝備、工藝技術的產業化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此次會議特意選擇在有較好聚乳酸產業化基礎的蚌埠市,就是寄希望于未來幾年能夠在生物材料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聯合國內外上下游相關生產企業,共同打造一個具有影響力和遠大發展前景的生物產業園,為化纖行業的轉型升級做出新的嘗試,開創生物材料領域新的里程碑。
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蚌埠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把工業強市作為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的“一號工程”,聚焦硅基生物基雙輪驅動,打造“雙千億”產業集群,不斷加快“創新之城·材料之都”建設步伐。生物基新材料產業是綠色、環保的朝陽產業。多年來,安徽豐原集團聚力突破生物基“卡脖子”技術,全面掌握了世界領先的聚乳酸全產業鏈生產技術,率先建成了世界首條千噸級聚乳酸纖維生產線。目前,蚌埠正依托豐原集團等骨干企業,傾力打造安徽省重要的生物基材料新興產業基地、全國領先的生物基材料之都、國際化的聚乳酸產業集群。
中國宏觀經濟指標保持穩定增長
自去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演變,行業人士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走勢愈加關注,為此,會議邀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李若愚對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做了分析。她介紹,2019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依然保持在合理區間。主要表現在:上半年以來,在中美貿易摩擦沖擊下,中國經濟增長繼續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全球貿易景氣度下降,中國出口增長表現相對較好;衰退式順差不可持續;國定資產投資增長緩中趨穩;居民消費增長小幅趨緩;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國內需求偏弱,物價上漲動力不足;需求疲弱引發的收縮效應向生產端傳導。
展望下半年,外部環境紛繁復雜,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逐步轉向寬松,中美貿易摩擦走向成為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重要變量,內外部各種經濟風險因素疊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面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國家通過減稅降費、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等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增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積極采取措施穩投資,發揮基建投資“穩投資”作用,穩定制造業投資;以改革政策促銷費增長;加大對外開放與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相信在各種大力舉措的實施下,中國經濟全年可以實現經濟增長、新增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等預期調控目標。
國際最新成果分享
歐洲人造纖維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介紹,在過去二三十年來,隨著人造纖維的出現,全球紡織品和纖維生產持續增長。無論是服裝、家用紡織品還是產業用紡織品,人造纖維領域的創新成為紡織價值鏈創新的核心。目前,人造纖維和紡織品的大部分生產均集中于亞洲,歐洲僅占具高度專業化的優勢。
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力,歐洲人造纖維和紡織業正變得充滿活力和具有競爭力,其中主要的創新集中于可持續性、功能性、智能,以及在新的非典型領域中的應用。
在歐洲,生產人造纖維的成本高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方,且法規非常嚴格。消費者對更加環保的人造纖維/紡織品的需求在不斷飆升??沙掷m性是歐洲當局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已融入歐洲各種商業模式。
同時,歐洲是循環經濟理論的世界領先者,且致力于投入更多努力來保持其領先地位。 歐盟人造纖維行業多年來一直活躍于該領域,從廢棄的PET瓶中回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從漁網中回收聚酰胺類材料……現在,消費后紡織廢料的回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將會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整個紡織價值鏈上。
日本化學纖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理事長富吉賢一介紹,全球纖維產業是未來的增長發展較快的產業之一,其增長將主要由化學纖維支撐。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全球化學纖維工業也存在各種挑戰,例如面臨著微塑料纖維問題。
為了促進塑料產品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塑料替代材料的開發和引進,日本成立了清潔海洋材料聯盟,制定了“海洋倡議”,目標是到2050年將海洋塑料垃圾的額外污染減少到零。未來,日本政府將通過以下措施推進“海洋倡議”的實施,一是與國際相關機構合作發展以促進廢物管理和“3R(減少,再利用,再循環)”推進;二是積極推廣塑料替代品和回收的創新和技術;三是傳播和分享打擊海洋塑料垃圾的最佳做法。
印度合成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S C KAPUR介紹,從全球視角來看,人造纖維正逐漸滿足需求量增加的需求,而人均棉用量基本保持不變。人造纖維是主要的紡織基地,其中滌綸占最大份額,其產量的增長推動了全球PX、PTA、MEG的產業運營平衡。同時,紡織行業可持續性和再循環重要性凸顯,再生原料的份額在主流紡織品消耗中逐漸上升。
近年來,印度GDP實現穩健增長和發展,未來將進一步刺激紡織品消耗。特別是印度滌綸原料供給業進行逆向整合,可迎接未來產量加速的挑戰,實現原料自給自足,支持滌綸消耗增長。此外,政府重視并全方面支持,也助力印度紡織工業的增長。
韓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高級主管Lee Chang-wook介紹,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紡織和服裝業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而行業的未來取決于它如何應對這種變化。韓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種環境變化,并已制定了各種戰略計劃,以期振興韓國紡織和服裝業,并將韓國打造成世界紡織和服裝業強國。韓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戰略計劃,包括支持“速度因素(工廠商店)”,其中,紡織和服裝業采用了B2C商業模式,使得企業可在店鋪中接收客戶訂單并通過智能工廠自動生產客戶定制的產品;以附加值高的產業用紡織品為重點,通過提升產業結構和設施來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以及注重出口,打造更多“全球小巨人公司”。
總之,韓國紡織和化纖行業在未來需要加強產業生態系統建設,發展最先進的產業用紡織品并打造與行業用戶共享增長的產業模式。為了提高紡織業在服裝中的應用,必須培育創新型染整企業,增強其全球營銷能力此外,隨著全球化和數字化的發展,服裝行業需要借助CT和41R技術來增強競爭優勢,并尋找到新的增長引擎,這將有助于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紡織和服裝業生態系統。
對于那些從事風險工作的人而言,如果災難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使用了不合標準的個人防護裝備(PPE),則無疑是不堪回首的災難。泰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榮譽會長Mayuree Didpakdeechol介紹,S-Mark是泰國國家紡織工業聯合會、泰國紡織協會與泰國工作安全與健康公會合作實現的產物,其通過融合政府政策實現工作安全以促進含有S-Mark標志的紡織產品的標準化。在第一階段,產品的S-mark認證將從消防服、防靜電服和防火隔熱服開始。此后,可能會有更多的產品,如窗簾、手套、面罩、鞋子等加入認證范圍。Mayuree Didpakdeechol認為,S-Mark將惠及至整個產業鏈,即用戶、制造商和監管部門。
巴基斯坦ICI有限公司滌綸業務商務經理 Rizwan Afzal Chaudhry介紹,紡織業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勞動產業,該產業占據了國內生產總值的8.5%,雇傭了超過40%的工業勞動力。巴基斯坦是亞洲第八大紡織品出口國,紡織產品占據了巴基斯坦出口總額的58%,位居前四的出口紡織產品包括:家用紡織品,棉織品,針織服裝和機織服裝。2018年巴基斯坦紡織品出口增長135.5億美元,增幅達到了10.43%。巴基斯坦是全球第四大棉花生產國,紡紗產能位居亞洲第三。巴基斯坦整個紡織產業鏈在未來5年內預計將獲得70億美元的投資,出口有望翻番。
未來,巴基斯坦紡織業發展將基于5大方向:一是商品將轉向附加價值更高且面向出口的市場;二是投資高度自動化設備和機械;三是對無紡布下游加大投資以在國內大力發展聚酯;四是通過與中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充分把握中巴經濟走廊優勢;五是投資上游產業以改善原材料供應。
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纖維暨紡織化學品組正研究員兼組長唐靜雯介紹,臺灣功能性紡織品主要分為休閑舒適紡織品、衛生保健紡織品、生活安全紡織品,其未來發展趨勢及方向是運動休閑時尚機能升級,節能永續環保實施循環經濟,智能型紡織品跨界結合。主要措施一是通過垂直整合,即擴大對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埃塞俄比亞、賴索托等非洲國家,及美國及歐盟GSP優惠國之生產布局。二是根留臺灣,即發展利基型機能纖維材料,根留臺灣,出口至越南或墨西哥等進行成衣制造。
總之,臺灣機能性纖維研發重要策略,即借由技術及人才擴散,根留臺灣、供應全球。
歐瑞康集團副總裁,市場營銷、企業傳播和公共事務部主管部Andre Wissenberg認為, 未來十年人造纖維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多方面的。世界正在迅速變化-人們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等問題的態度將再次大大改變紡織業。解決的辦法的特點是利用新的自動化技術和生產過程的數字化。因此化纖行業轉型勢在必行,智能制造則是其實現的方法。
歐瑞康集團化學纖維板塊是聚酯、尼龍和丙綸紡絲解決方案的全球市場領導者。歐瑞康是高能效和可持續技術(e-save)驅動的面向未來的公司。通過連續聚合和擠出系統及其關鍵部件,該公司采用自動化和數字網絡的工業4.0解決方案為從單體到變形紗線的整個流程提供服務。
生物基材料受廣泛關注
自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化石能源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煤炭、石油資源的大規模開發,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為此,發展生物質產業替代化石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關注點。
20多年來,豐原集團大力發展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產業,目前已開發出行業領先的菌種技術、發酵技術、分離提取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聚乳酸材料的成本和性能問題,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以玉米等糧食作物或者秸稈纖維素為原料生產聚乳酸切片及聚乳酸下游纖維制品和聚酯產品的全產業鏈的企業。
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榮杰介紹,后石油時代,使用生物質可再生資源,利用生物制造技術生產的生物材料(PLA、PBS等),逐步替代石油化工材料(化纖、塑料等),向環保、無毒、可降解的方向發展。聚乳酸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環保生物新材料,是替代石油化纖、石油塑料最適合的生物材料。目前已開發出聚乳酸纖維、聚乳酸服飾、聚乳酸無紡布、聚乳酸聚酯、聚乳酸薄膜與淋膜制品等。
李榮杰說,豐原經過20多年的研發,大幅降低了聚乳酸全產業鏈生產成本,當玉米薯類等淀粉質原料價格為2000元/噸左右時,聚乳酸的成本約為1500美元/噸左右;當玉米秸稈、麥草秸稈價格為600-700元/噸時,聚乳酸成本約為2000美元/噸;當石油處于40-50美元/桶,聚乳酸成本高于石油化纖和石油塑料;當棉花價格為2300-2500美元/噸時,聚乳酸成本低于棉花。
目前豐原集團擁有豐原生化、豐原藥業、泰格生物、國家級研發中心、全球化營銷系統等五大核心業務,未來10-15年將打造千萬噸級生物化工、生物醫藥、生物材料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生物材料產業,努力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轉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循環經濟的典范。
會上,蚌埠市人民政府、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安徽蚌埠千億生物基材料產業園建設戰略合作框架》。
如何應對微塑料問題?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的主持下,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榮杰,蘇州龍杰特種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席文杰圍繞科技、綠色、產學研合作、創新方向進行了研討。
一直以來,產學研是行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和方向,助推很多科技成果實現了產業轉化,但產學研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對此,俞建勇認為,在產學研中,院校與企業一是應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做到互補,形成良好合作模式;二是應在組織方式上下功夫,做好深度融合,在細分領域內形成良好合作模式;三是在加大政策激勵,激發院校和企業的積極性,更好地推動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合作是把雙刃劍,它既加快新成果轉化,但同時又面臨著知識產權泄露等問題,對此,席文杰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契約精神,更好地促進產品轉化。顧平介紹,當前紡織化纖對智能制造設備的需求非常大,而化纖智能制造設備進步也非常明顯,特別是新研發的一項化纖長絲卷裝作業全流程智能化與成套技術裝備更是受到業內關注,該技術屬于世界首創,用工可實現減少一半以上,生產效率可提升30%多,耗能也進一步降低。預計該技術未來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塑料微粒問題近年來是世界關注度較高的問題,未來還可能成為壓在行業頭上的一座大山,如何應對這一全球問題,行業應該如何作為?端小平提出,從技術成熟度的角度來看,未來行業要大力發展循環再生纖維、新溶劑法再生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可降解纖維。特別是聚乳酸纖維,由于優良的特性,近年來逐漸被行業所重視。
李榮杰談到,塑料微粒是個大問題,只要使用石油化纖,就很難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從源頭使用生物質材料聚乳酸纖維,無論是聚乳酸塑料、還是聚乳酸纖維,其微粒對人類、動物都沒有任何危害。 作為差別化纖維開發引導者,席文杰對聚乳酸纖維的發展前景也大加贊賞。
李陵申談到,非織造領域因為微塑料問題也在積極尋求可降解材料,但目前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在生產規模上還不夠大,導致產品品質相對不穩定,未來需要在品質穩定上下功夫,要做好產學研,從供應鏈建設角度上來提升產品品質。俞建勇談到,解決微塑料問題,主要解決方法就是利用可降解原材料,但可降解材料全面替代化纖還是個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大力度推廣再生纖維發展。同時,可降解材料在生產使用過程中面臨穩定不夠的問題,需要各方在研發體系建設上下功夫,要做好細致、系統的工作。
今年大會期間的三大展覽展示區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的參會嘉賓駐足觀看、討論、交流,成為會議間歇集聚人流的旺角。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化纖工業發展歷程回顧:展示了中國化纖工業走過的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梳理了中國化纖工業歷史脈絡,總結了中國化纖工業過去與現在、成效與啟示,為中國化纖工業找準歷史定位、把握當前形勢、鉚定未來坐標提供了有力參考和借鑒。
中國化纖行業品牌企業展:通過掃碼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國內滌綸、錦綸、再生纖維素纖維、氨綸、丙綸、腈綸、維綸、高性能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化纖配套服務等多個細分行業100余家知名品牌企業的風采,彰顯了化纖行業品牌的自信和魅力。正是這些優秀的企業,通過加強品牌建設,增加優質供給,更好地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生物材料聚乳酸(PLA)展:以超棉時代 回歸自然為主題,展示了豐原集團生產的環保型聚乳酸纖維和環保型聚乳酸聚酯。經過近二十年的研發,豐原集團已全面掌握了從乳酸菌種制備、發酵、提取純化與聚合,以及環保纖維、環保塑料生產等六大核心技術,并申請了三十多項重大工藝方法發明專利。從根本上解決了聚乳酸材料的成本和性能問題,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以玉米等糧食作物,或者以秸稈纖維素為原料生產聚乳酸切片的企業,實現了全產業鏈一體化生產。
9月5日,會議還將舉辦豐原生物基材料發展論壇暨先進功能纖維材料論壇、高新技術纖維材料發展論壇、綠色纖維發展論壇、前沿纖維新材料論壇、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品牌分享交流會五個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