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業從哪來、往哪去?孫瑞哲的這篇總結報告講清楚了! |
2021年1月21~22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2020年度工作總結視頻會議在北京朝陽門北大街18號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作了題為《繼往開來,保持定力,推進新時期行業服務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報告?!都徔椃b周刊》特將報告原文刊發于此,以饗讀者。
繼往開來,保持定力, 推進新時期行業服務工作高質量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2021年1月22日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我們走過了極不平凡的2020年。穿越疫情陰霾,在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衰退中,中國經濟一枝獨秀。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同比增長2.3%;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網上零售額超過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9%??朔鼐壵蔚燃姺睆碗s的內外形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紡織工業作為重要的實體經濟、民生產業,表現出強大韌性,彰顯了新時代的行業價值與擔當。 行業在守正與創新中保持了發展定力。1~11月,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較一季度回升13.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銷售利潤率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在“V”型反轉中,行業構建了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行業制造基礎不斷夯實,產業數字化、綠色化、精益化轉型加快推進,直播經濟等新業態不斷涌現。 行業在自立與合作中煥發出市場活力。以內需為戰略基點,產業供給體系與內外市場的適配性、協同性不斷提升。1~11月,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降幅較前三季度收窄4.5個百分點。國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產業資源實現優進優出。202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到2912.2億美元,同比增長9.6%,出口規模接近行業在2014年創下的歷史最好水平。 行業在分化與波動中承受著現實壓力。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較高,產業恢復基礎尚不牢固。1~11月,除無紡布和化纖外,主要大類產品產量較上年同期均有所減少。行業質效依然承壓,投資信心有待提振。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8.6%;家紡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7%。但整體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分別同比減少了9.7%、8.6%、18%。產業復蘇的均衡性、穩定性面臨挑戰。 目前紡織強國主要指標基本達成,高質量發展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這些成績源自每一個紡織人的奮斗與拼搏。青松寒不落,碧海闊逾澄。中國紡聯的各位同事以高度的大局意識與專業水平,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行業情懷,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疫情防控和產業重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的工作體現了一種速度。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聯合會各成員單位組織到位、人員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全力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有效保障了防疫物資供應鏈的暢通運轉。 我們的工作體現了一種力度。強化企業幫扶,推動線上線下聯動、國內國外循環,幫助企業化解貿易受阻等困境,保障了產業鏈安全穩定;聚焦基礎能力建設,推動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我們的工作體現了一種深度。以企業、集群、專業市場為重點,持續開展廣泛深入的調研統計與研究工作,服務政府決策和行業發展;編制產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科學嚴謹謀劃產業未來。 我們的工作體現了一種溫度。全體工作人員,不計得失、不辭勞苦,堅守初心,不忘使命,以實際行動和務實服務,為同事送去溫暖、為企業送去溫暖、為社會送去溫暖,彰顯了新時期“聯合艦隊”的精神、詮釋了人間大愛。 狂風暴雨,乃見定力;滄海橫流,英雄本色。我代表聯合會領導班子向大家致以感謝和敬意。你們是最可愛的人。 站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正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行業在紡織強國基本建成的新起點上如何實現新的跨越,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服務國家民族發展大局,是我們迫切需要回答的時代課題。尋找答案,需要我們以歷史的眼光看發展,總結經驗,在經歷的過往中找尋產業成功的密碼,需要我們以未來的眼光看當下,把握趨勢,在未來的端倪中發現產業發展的鑰匙。 一、從歷史發展的邏輯中發現規律 我們正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靶掳l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鑒往知來,我們要從來路尋找前途中的確定性。 (一)站起來——推翻“三座大山”,紡織工業奠定發展基礎 站起來的實質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局面,中國進入了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奠定了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使得中國紡織工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紡織行業成為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母親行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紡織工業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產值的35.7%,紡織行業成為實現國民經濟恢復與穩定的重要陣地。 以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為標志,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最終確立。紡織工業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一方面,制度的建立夯實了紡織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極大地調動了紡織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行業涌現出了郝建秀、趙夢桃、楊福珍等一批先進模范人物。另一方面,公有制經濟地位的確立使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能夠在紡織行業得到充分發揮。從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石家莊、邯鄲、鄭州、西安、北京“五大紡織新基地”、經緯紡織機械廠、鄭州紡機廠,到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遼陽石化等四個合成纖維工廠,我國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全、相對獨立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這些舉國體制下的重大工程奠定了我國現代紡織工業體系的基礎。 與1952年相比,1978年紡織工業總產值增長了5倍多,達到473.2億元;棉紡錠增長了近3倍,達到1562萬錠;人均棉布產量增長了3.4倍,達到11.46米。衣被甚少的狀況得以明顯改善。1978年,紡織工業共創利稅109.61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比重的9.8%,較1952年提升了6個百分點。1978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23.3億美元,位居世界第11位。行業出口創匯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作為最早一批援外的工業部門,行業為我國改善國際關系、打開外交局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截至1981年,紡織廠成套援外項目數量累積82個,分布在35個國家。 (二)富起來——縮小“三大差別”,紡織工業抓住發展機遇 富起來的特征是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對外開放,從計劃經濟進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紡織行業是對外開放和體制改革的先行者。 改革開放初期,紡織行業抓住全球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1979年 ,紡織工業部牽頭成立深圳華聯紡織聯合公司作為中國紡織工業經濟直接對外開放的窗口;1982年推動儀征化纖完成國內首例國營企業“借外債建廠”形成了“儀征模式”。在中外合作中,行業實現了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制度完善和理念提升。 行業積極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股份制試點、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等,企業積極性與活力得到極大釋放。1978年,行業工業總產值的93.2%來自全民所有制企業,其余為集體企業。進入90年代,民營紡織服裝企業快速崛起,涌現出雅戈爾、杉杉等一大批優秀企業。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開始快速發展。“壓錠解困”政策的實施,使得產業效率得到極大提升。1997年至2000年,淘汰落后棉紡錠近1000萬錠,紡織國企數量減少23%。2000年,全行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61.34%,銷售額增長44.59%,利潤69億元。在工業體系中,紡織國有企業率先實現整體扭虧。 這一時期行業開始“轉軌變型”。一是更多關注產品開發。1982年,紡織工業部提出重點抓品種質量、抓經濟效益和抓技術改造;1984年,明確提出開發服裝、裝飾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三大品類;1986年,國家決定將服裝行業歸口紡織系統管理。二是更多關注質量管理。1983年國家經委印發了《質量管理小組暫行條例》。紡織是我國最早推行QC小組活動的行業。三是更多關注技術改造?!白詣咏j筒機和無梭織機引進技術與國產化”的實施是重要事件。行業信息化工作開始起步。1991年召開了全國紡織工業第一次信息工作會議,“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1997年投入運行。 隨著產業的發展,機構也在進行調整。1993年,紡織工業部作為第一批政府部門改革的國務院組成部門,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國紡織總會。1998年又組建國家紡織工業局,隸屬國家經貿委,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作為政府部門改革后承擔行業服務和吸納分流人員的部門也于同年成立。 這一時期,中國紡織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躍變。1983年,以取消布票為標志,中國紡織工業率先告別“短缺經濟”,成為民生問題中解決得最早、最好的一項。200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達1360萬噸,占全球比重25%;人均纖維消費量從1978年的2.9公斤上升到8.2公斤,達到世界平均水平。1994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國。 (三)強起來——實現“三大轉變”,紡織工業率先強大起來 強起來的表現之一是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2001年中國加入WTO,紡織工業開始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同樣在2001年,國家紡織工業局撤銷,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全面登上歷史舞臺,行業管理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面對全新局面,在杜鈺洲會長、許坤元會長等領導的帶領下,協會堅持市場導向、服務導向,審時度勢、開拓創新,形成了很多新的工作機制,打開了行業工作的全新局面。 行業開產業集群工作之先河。以2001年對浙江省紡織產業調研為開端,紡織行業是全國第一個將集群服務作為重要工作方向的領域。2002年,協會首批選擇19個市(縣)、19個鎮進行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建設產品研發、質量檢測、人員培訓、信息化管理、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五位一體的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紡織集群工作的創新實踐,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與方法。 行業開產業信息化工作之先河。第一個在全行業層面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行業信息化實現了從單一系統向集成系統延伸,從內部管理向流通領域延伸。ERP等管理信息系統得到推廣應用,行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成為網購第一品類。以淘品牌為代表的新型企業大量涌現。2012年雙十一期間,天貓成交額前200的商家中鞋服類企業數量占到68%,成交額占到72%。 行業開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之先河。協會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潮流,全國第一個在行業層面推進社會責任建設。2005年,發布了中國第一個社會責任行為準則和管理體系《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2006年發布了中國第一份行業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工作是行業管理和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 行業開產業科技戰略引導之先河。2004年舉辦“全國紡織科學技術大會”,協會公布了《紡織工業中長期科技進步發展綱要》。在《綱要》的指引下,行業技術創新向著戰略性、產業化方向加快演進。 行業開集成方式開拓市場之先河。中國紡織品服裝海外展先后在美國、法國、巴西、南非等地落地,春季聯展、秋季聯展彰顯了中國紡織服裝的綜合實力和中國紡聯的團隊精神。 行業開品牌戰略提升產業價值之先河,在工業領域中率先形成品牌工作機制,系統開展品牌培育工作,推出品牌價值評估體系,創造了消費品牌、制造品牌、區域品牌的品牌建設模式。 這一時期,行業頂住了國際競爭壓力、平穩度過全球金融危機,實現了飛速發展。2012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達4530萬噸,占世界的51.11%;紡織品服裝出口2625.63億美元,占世界的36.00%,較2001年提高了21.17個百分點。紡織強國建設具備了堅實基礎。 2012年初發布的《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具有里程碑意義。圍繞強國目標,王天凱會長帶領第三屆理事會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協會聯合艦隊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現,行業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人才建設達到新的高度。在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行業穩中有進,與內外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更加深入,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更加和諧。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聯合會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紡織強國建設目標,以“科技、時尚、綠色”為發展方向,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以“材料、智能、綠色”為基點,行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轉化服務的機制與平臺日趨成熟;以“大師、大牌、大事”為抓手,行業時尚引領與品牌建設服務的能力與生態更加完善;以“人本、環境、市場”為要素,行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服務的范圍與工具穩步拓展。 同時,行業工作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軍民融合、產融合作、非遺工作、工業文化等形成了新的工作機制;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培養成為集群工作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建設豐富了兩化融合工作的內涵。 新時期的行業實踐催生了新時代的紡織行業精神:實業興國的愛國精神,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協同發展的團結精神,人才為先的人本精神。新的精神成為建設世界紡織強國的強大支撐。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紡織行業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已進入我國制造業沖刺強國陣列的第一梯隊。2019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5600萬噸;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2807億美元,是2000年的5.4倍,占全球的34%左右。2019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近23千克/人,是2000年的3倍,已先于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紡織品在軍事、航空、交通、醫療等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從“紡織強國”建設的核心維度看,行業科技創新從“跟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階段,品牌建設形成包括制造品牌、消費品牌和區域品牌的三級體系,節能減排、污染防治、資源綜合利用、引領綠色消費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從規模到結構行業人才隊伍對行業發展形成了有力支撐。 紡織強國成就的取得是幾代紡織行業建設者努力奮斗的結果,是從紡織工業部到中國紡聯廣大干部職工辛勤工作和無私奉獻的結果。歷史將銘記所有的貢獻者! (四)紡織行業形成的寶貴經驗是打開未來的密碼 在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偉大進程中,紡織工業完成了歷史性的跨越,為實現更大愿景奠定了堅實基礎,所積累的經驗是新發展階段行業工作打開局面的寶貴財富。 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也是行業生產力大發展的過程。根據市場規律參與競爭、配置資源、確定產業發展重心是行業成功的重要經驗。 從建國初期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內循環”,到改革開放前30年以大進大出為特征的“外循環”,再到當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逐步演變,行業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重要原因就是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充分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以舉國工程構筑產業體系、以開放合作引進國際資源、以市場化轉型激發企業活力、以供給側改革推動強國建設,行業每一次的成功轉型都得益于從基本國情和產業實際出發,按照經濟規律和科學規律辦事。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面對新的時代課題,我們要堅持科學精神,既要按規律辦事,也要在實踐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規律,不斷形成新經驗、推進新作為。 二、從形勢發展的變化中找尋方向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在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這是行業發展面臨的大環境。我們要從關鍵因素出發,把握趨勢和行業服務的未來方向。 (一)人的因素 永續需求,永恒產業。人的因素決定產業未來。持續增長的世界人口、不斷延展的人類需求是行業的未來所在、空間所在。世界人口的結構與分布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我們面臨的將是老去的發達經濟體和年輕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報告顯示,到2050年,世界新增人口的一半將集中在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等非發達經濟體。而多數發達經濟體面臨人口增量下降、結構老齡化的問題。數據顯示,到2050年,歐洲和北美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口結構將對產業與市場布局帶來深刻影響。這種影響絕不只是在勞動力成本上。Statista對全球46個國家的調查顯示,新興市場消費者每日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普遍超過發達國家。這意味著內容電商、社交電商等在新興市場的前景更廣闊。 作為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和和消費市場的基本組成,人對于國內產業形成高質量的生產體系和內需體系具有決定作用。從數量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開始減少,同時新一代人口對從事制造業的意愿在降低,如何升級制造體系來應對勞動力的短缺、如何提升行業對年輕人口的吸引力正成為行業的重大課題。從質量看,我國勞動者素質持續提升,但同實際需要相比仍有差距。隨著整個產業體系知識密集程度、業態融合程度不斷深化,行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在急劇增長。人社部數據顯示,2020年2季度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高達2.1。行業工作需要在促進創新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供給與流通上多下功夫。人口結構就是內需結構。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國正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階段。消費整體升級將是市場的大邏輯。目前,我國約有6.1億人口,月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推進,更大的市場空間將被打開。中西部地區、下沉市場前景開闊,這是行業發展的未來所在。隨著90后、00后成為主力消費人群,對品質、服務與精神消費的更高追求成為新的趨勢。漢服、國潮、IP合作等新消費熱點正是這種趨勢的微觀呈現。如何推動高質量供給匹配新一代的需求,是我們未來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科技創新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蓬勃興起,技術創新正以 技術創新已成為一個高度復雜系統。多學科融合、多技術集成、多產業關聯使得創新的復雜程度前所未有。紡織作為交叉型、應用型學科,這一特征非常明顯。如纖維材料的突破,可能涉及基因工程、高分子合成改性、納米技術、半導體電子器件等諸多領域的合作。行業的創新將是一項系統化、集成化、開放化的工程。我們必須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多元的合作,加快打造開放型的創新體系,提高產業創新鏈整體效能。 技術創新正呈現風險疊加的特征??萍紕撔碌膹碗s性和新技術的不穩定性,使得研發投入不斷增加,技術創新的成本與風險持續提升??萍几锩募铀傺葸M,使得技術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周期逐步縮短,產品迭代速度持續加快。從經濟和技術的可行性而言,任何主體獨自創新和生產的難度都在加大。我們需要探索能充分整合社會資源的新型合作模式與“舉國體制”來推動行業創新。推動更長周期、更加穩定的資金投入與合作。同時,要加快建立行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有效機制與模式,提升技術創新成果商業化應用的速度與成效,切實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三)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并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著產業格局。OECD報告顯示,2019年,經合組織成員國中已有93%的企業接入寬帶連接。從要素、主體、到模式、業態,數字經濟中的紡織產業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 數字經濟正在改變企業的要素結構和生產方式。數據資源化、資產化,生產的精益化、智能化進程在不斷加快。線上渠道賦能,使得企業與市場實現了深度連接、廣泛連接,企業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市場認可實現快速崛起。如希音借助社交媒體以驚人的速度打開了國際市場,2014~2019年,企業銷售額實現了200倍的增長。通過模式創新,很多企業正在形成橫跨多領域的商業生態圈,市場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另一方面,整個產業架構的數字化轉型也為產業發展帶來了數據安全、軟件安全、平臺安全等新風險。2019年全國企業用戶服務器病毒木馬感染事件超百萬起。這些新的安全風險正從企業自身向供應鏈上下游和合作網絡延伸。行業工作面臨著全新的服務對象、全新的市場邏輯、全新的服務內容和全新的安全風險。這需要我們盡快適應這樣的趨勢變化,不斷提升數字化服務和服務數字化的能力。 作為全面變革,數字經濟引發的是整個社會組織方式與鏈接方式的改變。平臺化、生態化正在成為組織變革的普遍發展方向。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發力平臺經濟,成為供應鏈、市場、集群中的產業組織者和服務提供者。特別是一些領先的互聯網企業憑借自身在用戶、數據、技術、資本上的累積優勢,影響著整個產業生態的發展。甚至出現了平臺壟斷的現象。同時,數字化時代,企業獲取信息、服務的方式與渠道也更加多元。如何應對新平臺的涌現與競爭,如何提升服務的內容與質量,是我們新時期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四)綠色潮流 隨著生態環境風險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將綠色發展作為短期經濟復蘇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抉擇。2020年日本、歐洲等主要經濟體都在通過設立基金等方式,加大引導產業綠色轉型的力度。從貿易規則到產業合作,綠色正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剛性要求。為實現“30·60”碳中和目標,國內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投資結構、生活方式等都將發生轉變。紡織服裝產業作為綠色發展的重點關注領域,這種影響必將更加深刻。綠色可持續是我們下一階段的重要工作方向。 從全球看,綠色發展正進入系統化發展的新階段。 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深度融入產品體系,綠色理念貫穿于設計、研發、生產、流通等整個環節。技術的發展使得產品引起的環境變化更可追溯,產品的環境成本變得更加透明和可衡量。 綠色約束已經延展到整個產業生態。從生產體系、管理體系到創新體系、營銷體系,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整體戰略、全球戰略。綠色約束正從企業自身向著產業鏈上下游、各利益相關方傳導。 金融資源向綠色領域傾斜成為趨勢。全球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國內綠色金融創新活躍。2019年,中國綠色貼標債券發行3862億元排名世界第一,綠色貸款余額居世界第一。《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將于2月1日起施行。碳金融將成為企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環境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 順應綠色發展潮流,行業服務也要加快體系化建設,從單一環節向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延展,不斷拓展工具方法,形成從技術、產品、到資本、管理的全維度綠色服務能力。 (五)經濟規則 全球正在進入一個規則的深度調整期。世界格局與力量對比的深刻調整、產業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持續迭代,地緣政治與競合博弈的交織疊加,正在引發全球科技政策、產業政策、貿易政策的變化。經濟規則的調整已成為影響產業未來發展和長遠布局的關鍵要素。 盡管有保護主義的一些逆流,但總體看,開放與合作依然是全球經貿規則的主旋律。近年來,全球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快速增長是典型表現。比如近期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以及于元旦生效的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AfCFTA)等。這些新規則具備更高的開放水平,不僅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準入的內容,更涉及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競爭政策、政府采購、中小企業等新領域,代表著深層次的全球化合作。隨著行業國際化進入新階段,要實現更好的全球布局,形成更高水平、更加安全的開放型經濟,需要將國際規則的變化納入行業決策與實踐的范疇。 我國正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國已經連續兩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前十的經濟體。市場規則更加公平。內資與外資、國有與民營、線上與線下、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開始更加公平地享有發展機遇。要素流動更加自由,市場活力持續釋放。圍繞市場的新變化,對于數字經濟、平臺經濟、數據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規范管理正在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規則正在強化;對于國際交易中企業正當利益的保護正在強化。比如,近期出臺的《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就將有效保障企業平等參與國際貿易。市場規則更加開放。我國正在深入推進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在關稅貿易政策、投資管理體制、金融市場開放等領域加快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運行規則和制度體系。資本市場更是進入了機構、市場、產品全方位開放的新階段。企業的發展環境正變得更加公平、更加規范。引導行業企業更好適應環境的變化、規范經營行為,是行業服務的重要職責。 三、從行業發展的大局中確立工作 (一)面向中長期發展的行業服務與工作方向 行業協會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有力支撐,是推動產業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關鍵力量。 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已經開啟。在新的歷史起點,圍繞新的目標定位,要打開局面,我們需要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大潮中思考行業工作的方向。 準確理解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是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我們開展行業工作的歷史方位。 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憂患意識系統引導實踐。這是我們開展行業工作的指導原則。 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雙循環中增強產業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這是我們行業工作的路徑選擇。 (1)下一階段機構建設的主要方向 融匯理論與實踐、集成經驗與趨勢,面向未來,我們需要根據新的形勢變化,聚焦“能力、系統、生態”,打造新平臺經濟。 1)以專業性和創新性為核心,推動能力升級 能力建設是第一位的。行業組織如果不能和時代一起成長,不能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將失去成長空間。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一批優秀企業的創新能力正在趕超協會的服務能力。賦能者首先是 要持續創新。持續深化對產業問題的理解,豐富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動行業工作與新戰略、新政策、新形勢對接,與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對接。要打破成見,形成遠見。比如我們行業工作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省份,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達成,未來在實現更加均衡、普惠發展的過程中,中西部地區工作的重要性應該有所強化。 要深度創新。做行業服務,我們不乏對新生事物的敏感、不乏創新的思維,但要形成對產業發展的持久支撐力,創新不能只走第一步。今后我們要更加注重創新的落地,固化創新。不是淺嘗輒止,而要深耕細作。當前服務與工具、理念與實踐正在融合化、一體化。從兩化融合、產融結合到時尚創意、可持續發展,道、法、術、器的統一是重要趨勢。曾幾何時,只要有新的概念和理念就是一項新的服務。但今后行業服務一定是知行合一,要講概念、講理念,更要講方法、講落地。 2)以協同性、共生性為核心,推動系統升級 我們處在一個大融合的時代。產業鏈的銜接、應用領域的互通、產融結合、軍民融合、兩化融合、兩業融合,在行業工作中,我們體會到基本不存在與其他業務不相干的獨立工作??萍?、時尚、綠色,本就是彼此融合、相互成就的系統。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的效率已經不只來自專業的分工,更多來自高效的協同。突破業務邊界的資源協同與價值共生,將是我們做好行業服務的基本邏輯。 結構決定功能。要適應產業現實,需要我們成為更高效的綜合體、協同體,堅持“一盤棋”的思維,將獨立工作轉變為系統工程??陀^的看,同質化和沖突性的業務模式依然存在,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資源的內耗、破壞了工作的協同。我們需要盡快完善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服務價值最大化的工作格局,提升服務的全局性、均衡性、系統性。 我們要盡快形成協會的“服務中臺”,提取共性能力與資源,統籌好“人、財、物、事”,充分發揮各成員單位的比較資源優勢,支撐多元化的服務需求。促扁平、增柔性,提升服務的靈活度和敏捷性,使行業服務更有實效、更接地氣。要進一步強化“聯合艦隊”的精神與機制,保證資源與精力集中在共同事業上、核心事業上。與人為善者美、人事和諧者強、融合發展者能、上下同欲者勝。 3)以開放性、穩定性為核心,推動生態升級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篝火更旺”。這就是生態的力量。我們要打造符合國家戰略和市場效率的穩定系統,打造具有包容屬性和“熵減”特性的開放生態。 以“政治經濟學”構筑產業生態。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產業生態構建的價值基石。樹立公平公正之風、求真務實之風、包容并蓄之風、以人為本之風。要強化支持服務政府決策的能力,形成鏈接企業與政府的重要平臺。 以“市場經濟學”構筑產業生態。按照市場規律,以市場化的工具方法開展產業服務,實現產業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要努力營造更加公平和中性的產業環境,保護產業生態、引導社會預期;要強化國際合作,以全球視野構筑朋友圈。在競合邏輯下,不斷豐富參與主體、利益相關方,不斷豐富利益架構與合作框架。 以“數字經濟學”構筑產業生態。鏈接大于擁有,位置決定優勢,是數字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能夠鏈接到怎樣的資源、處在社交網絡上怎樣的位置,決定著影響力與可能性。我們要以“弱連接”為重點,以既有資源為基礎,借助數字化的工具方法進行生態延展,吸引更多主體。以網絡效應,形成生態粘性。 (2)下一階段行業工作的重點內容 “十四五”時期紡織行業發展不再強調增量目標,而要將產業的質量提升與內涵拓展作為應變局、開新局的發力點和突破口。以科技、時尚、綠色為方向,行業服務將圍繞提升產業三大能力展開。 1)提升核心創新能力 ——“兩業融合”。打造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推動互聯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服務型制造,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應鏈。 ——融合創新。推進跨產業鏈、跨領域協同融合創新,重點圍繞纖維新材料、紡織綠色制造、先進紡織制成品、紡織智能制造等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創新。 ——科技成果轉化。創建成果展示交易平臺,健全科技創新、專利保護與標準支撐機制。 ——中國時尚。抓“大師、大牌、大事”,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建設流行趨勢研究發布、人工智能時尚設計平臺,推出“中國紡織服裝消費日”。 2)提升持續發展能力 ——國內生產力布局。推動國內生產力合理布局與區域協調發展,避免新興領域重復建設。 ——產業安全生態。平衡好產業國內發展與國際布局,防止過快過早出現產業空心化。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布局,保障原料可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健壯性。 ——社會責任建設和綠色發展。豐富行業社會責任的工具和方法,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發展循環經濟。 ——增強產業吸引力。將產業隊伍建設與就業優先政策有機結合。講好紡織故事,推介與吸引產業各類人才。 3)提升資源配置能力 ——深化產融合作。推進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提升應用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解決發展問題的能力。 ——提升產業集中度。推動企業兼并、收購和聯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紡織服裝企業。建設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先進制造集群、時尚產業集群。 ——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戰略。 ——全球資源配置。圍繞產品、產能、品牌、資本走出去,發展跨境電商,開拓多元出口市場,加強展會模式創新。 這些工作方向事關行業高質量發展全局,需要我們在新發展階段,長期發力,久久為功。 (二)2021年主要工作 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后勢。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耙咔榉揽亍迸c“經濟復蘇”、“全球合作”與“戰略博弈”相互交織,行業今年發展的外部環境依然復雜。我們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在“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持續完善服務性、支撐性工作,保障協會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1、以黨建為引領,推動形成機構與作風的新氣象 中國紡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斷提升干部員工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穩步推進中國紡聯內部機構與部門的改革、脫鉤與換屆等重點工作。 實踐證明,工作中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才能凝聚發展合力,破解制約改革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在當前協會脫鉤及管理機制改革過程中,需要更深入探討以黨建促進業務工作的步調一致、完善選人用人工作、加強對干部的管理。 (1)關于作風問題 行業協會不僅僅是政府部門機構改革的時代產物,更是現代產業追求共同價值的歷史必然,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織形式,是國家治理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紡聯黨員領導干部作為行業組織的關鍵少數,需要深刻認識自己崗位的特殊重要性。我們對政府部門的每一項政策建議都事關行業的發展環境,我們在行業會議的每一次講話都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導向,我們工作中的每一項決策都關乎機構的運行質效與職工的切身利益,我們日常中的每一個言行都代表著聯合會與黨員領導干部在行業與群眾中的形象。 全面從嚴治黨,重要的是紀律嚴明,要以黨的紀律、黨的要求來推動行業組織的作風建設。 中國紡聯干部隊伍工作能力強、業務過硬,但也存在謙虛謹慎不足、合作不足、制度執行不足、懲過不足的現象。我們對干部體諒辛苦多于嚴格管理、褒獎表揚多于批評指正、放手工作多于嚴格要求、信任依賴多于檢查督促。這需要聯合會黨政領導班子加強思想教育、加強干部隊伍管理,使干部隊伍進一步提高認識。任勞任怨、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是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的基本素質,個人成績的取得,是因為有國家與行業發展的大背景、組織所提供的資源平臺,是互幫互助、群策群力的結果。各級領導要認識到,自己以身作則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干部嚴格管理的制度規范,以人為本絕不能因人情而異、以淡化原則為代價,業務過硬是基本素養而合作精神才是成功根本,獎功罰過才能樹立正風正氣。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一以貫之地發揚黨的三大優良傳統和作風,并將其作為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運、品德合格的具體體現。理論聯系實際,是將黨中央精神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會貫通到行業工作大局中來;密切聯系群眾,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我們的奮斗目標,以增品種、提品質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社會責任建設保障行業員工權益,以團結友愛之心關心干部職工生活、凝聚工作團隊;批評與自我批評,是認識到黨性修養不會隨著黨齡的增長、職位的提高而自然增強,需要不斷提高在是非面前的辨別能力、在誘惑面前的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具體而言,中國紡聯干部隊伍今后工作中要努力做到: 一是以政治紀律為準則,杜絕黨內政治生活不規范、組織生活平淡化、隨意化及“好人主義”的做法。 二是以廉潔紀律為底線,將影響力、導向力、推薦權建立在為行業公平服務的全面性、為國家盡職盡責的全局性這個基本點上,杜絕謀求特殊待遇,杜絕違規辦會等行為。 (2)關于機構建設 今年是中國紡聯換屆之年,第四屆理事會將結束本屆任期,我們將召開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產生新一屆理事會。與此同時,協會脫鉤、事業單位改革工作也在緊鑼密鼓落實中。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在換屆及機構改革過程中,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黨建工作推動機構建設,進而推動協會服務體系與服務能力的現代化。 在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的脫鉤過程中,要做到脫鉤而不脫軌,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更好發揮行業協會這一獨特社會組織的作用,做好紡織強國建設的引路人;立足行業實際,做好中國紡織工業的代言人;立足自身建設,做好政府與市場的聯系人。圍繞產業利益的代言平臺、轉型發展的創新服務平臺、政府決策的專業支撐平臺三大定位,不斷深化專業服務的領域,創新專業服務的意識,提升專業服務的能力。 中國紡聯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和潛在風險,一是對基礎工作和公益工作支持不足,二是一些基礎比較薄弱單位面臨發展挑戰。中國紡聯系統各單位從工作性質、業務基礎、人員素質、經濟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過去我們對于各部門從行業工作關注 資源稟賦和業務基礎不同所帶來的部門差別、人與人的身份所產生的待遇差別、領導風格不同帶來不同業務板塊的文化差別,這些問題是聯合會工作中要重點關注并解決的問題。進一步提升行業服務能力,就必須調動和激發廣大干部職工的工作主動性和創新能力,以行業發展大計和協會事業發展的核心目標為紐帶,促進不同業務板塊文化的彌合、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工作的有機配合。 圍繞換屆及脫鉤工作,今年將重點開展幾項工作: 一是探索在業務關聯度高的部門創新黨建工作機制,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以黨建工作來加強不同部門工作的協同性與機構建設的可持續性。與此同時,持續推進基層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二是加強對優秀年輕干部的選拔任用。 三是進一步落實巡視整改,加強對聯合會各部門活動的統籌規范,合并整合一些活動。 四是采取切實措施,理順機制,加強對行業基礎工作和公益工作的支持力度、改善干部職工待遇,幫扶基礎薄弱單位。 2、系統推進工作,高質量開展行業服務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在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以后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行業工作要全面系統展開。 (1)基礎工作要先行 1)要強化調研體系。以春季大調研為先導,深化線上線下調研工作,擴大調研范圍,創新調研內容。在現有統計口徑基礎上,做好數據分析工作,提升信息監測與研究的質量。向相關部門反映行業發展訴求,并提出政策建議。 2)強化研究體系。組織相關力量對《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討論,按計劃完成編寫工作。高質量完成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政府部門委托的研究課題。 3)加強對重大問題的研究。重點關注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涉疆問題、產業區域轉移、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工業文化等議題。通過兩會提案及專門報告等形式反映企業訴求,為行業發展爭取政策支持。 4)強化宣傳體系。拓寬宣傳渠道、深化宣傳內容,針對社會、金融證券等領域系統推介行業的新發展,宣傳行業的新形象,展現行業的新格局。 (2)2021年具體從以下幾個方向開展工作: 1)推動形成發展與安全的新平衡 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發展。積極應對貿易環境的變化,推進疫情防控與產業復蘇協同發展,增強產業韌性。進一步鞏固制造的核心地位,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圍繞原料生產、紡、織、染等重點環節,強化基礎能力。推動產業鏈現代化建設。集合優勢資源,引導跨產業鏈、跨領域協同融合創新。把安全發展貫穿于產業鏈上下游,保障從原料供應、生產裝備到銷售渠道等環節的全覆蓋,推動形成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多元體系,增強產業抗沖擊能力。正確引導,防止過早 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推動行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做好科技頂層規劃。發布紡織工業“十四五”科技進步綱要,引導行業未來科技創新。強化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支持,解決“卡脖子”難題。做好科技獎勵與成果推廣活動,持續助推科技創新的產業化。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繼續完善標準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標準質量。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技能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舉辦好各類科技大會,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溝通合作。充分發揮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和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的作用,進一步整合資源、跨界融合、促進協同創新。推進全球紡織行業的科技交流與合作,防范“科技脫鉤”風險。 深化重點領域的工作。推進社會責任建設,為產業的發展與安全創造良好環境。不斷豐富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工具與方法,擴寬適用主體與領域。推廣CSC9000T會員制,實施負責任海外投資與經營的項目。繼續推進產融合作,提升企業管理風險、規避風險的能力。與政府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加強溝通和協作,為企業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加強軍民融合工作。繼續完善與軍方的溝通渠道,促進軍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組織開展2021年中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大會,搭建政府、企業和軍方的溝通平臺。 2)推動形成供給與需求的新平衡 圍繞時尚、綠色、高端,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加強全產業鏈流行趨勢的研究與發布;強化人工智能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加速數字化色彩研發管理平臺建設。加強可持續產品設計與開發,推進綠色纖維認證,引導生態環保面料產品的開發,推動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強化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更好發揮其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繼續做好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設計開發的相關工作。充分發揮中國服裝優質制造商聯盟、產品開發技術創新聯盟、中國紡織面料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聯盟等在行業產品協同創新的作用。以服裝、家紡、面料大賽、產品評選等活動引領產品創新。 推進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進一步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行業深度融合,推動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完善行業智能制造的標準體系。圍繞行業新基建,建設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與行業大數據中心;促進直播經濟、內容電商等模式創新。打造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樹立行業標桿。 提升時尚話語權與文化引領力。深入推進品牌建設工作。繼續做好品牌培育與試點園區工作,組織好中國品牌日行業專場活動。深化品牌競爭力評價研究。做優做強中國國際時裝周、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等活動,提升國際影響力。做好對年輕、新銳、有時尚轉化能力的獨立設計師的服務與培養。加強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轉化。發布《基于中華文化的當代禮儀著裝指南》團體標準;深化行業非遺工作,開展第五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等活動。 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重點,深化行業綠色轉型。搭建公共平臺,做好紡織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評價平臺和紡織行業綠色發展服務平臺的建設。推動氣候創新2030行動。繼續完善綠色標準體系建設,完成節能、節水、綠色制造等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制修訂任務。持續開展綠色技術篩選、試點、推廣工作。辦好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展示與宣傳活動,引領綠色生產與生活方式。 3)推動形成內需與外需的新平衡 新形勢下,要引導企業積極布局國內市場,對沖外需可能長期低迷的境況。充分發揮展會、電商、專業市場在暢通供需循環中的關鍵作用,以提升匹配效率促進消費需求潛力釋放。推動行業產業鏈對接,提升供給效率。推動行業展會創新發展,繼續加大國內產業鏈展會聯合舉辦的力度,實現共享互補,同時加速聯合展會的市場細分,調整展會結構,打造全產業鏈、國際化品牌展會,在辦好上海聯展等主要展會的同時,重點發展大灣區產業鏈展會,積極拓展中西部地區展會市場。引導線上展會健康發展,鼓勵線上線下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內展以線下為主,線上作為補充。繼續深化行業電子商務工作,探索紡織非遺電商、直播電商等的運營模式及實踐。加強專業市場跟蹤、培育與服務工作,以專業市場發展帶動區域市場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重點做好專業市場數字化轉型工作。 推進行業開放發展。加強國際競合的研究工作。持續關注并深化研究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深度分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對產業合作的影響,拓展國際貿易投資地域的研究范圍。不斷提升國際展會、活動的專業性與影響力,培育發展線上活動新業態。根據實際情況,海外自辦展會加大線上開發力度作為目前的主要平臺渠道,同時做好實體展會的組織籌備工作。積極用好國際紡聯會議、中日韓纖維產業合作會議、世界布商大會、中國紡織行業“一帶一路”大會、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紡織業合作研討會等活動與平臺,促進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國際合作朋友圈。 4)推動形成引領與普惠的新平衡 首先,充分發揮東部沿海產業的引領優勢與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推動產業的區域平衡發展。 推動行業集群化發展,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深入開展集群與園區的調研、培育與服務工作。與國家區域重點戰略相結合,不斷匯聚優質資源推動重點領域、區域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持續推進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和世界級時尚小鎮建設工作,強化引領作用。引導與扶持中西部和偏遠地區產業集群化發展。 在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指導下,引導產業科學有序轉移。以行業活動為紐帶,促進區域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通過舉辦行業會議、大型展會、時尚周等活動,促進行業優勢資源向中西部流動。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帶動產業鏈配套環節有序轉移,幫助承接地加快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做好《支持山西省纖維新材料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等項目落地的服務與支持工作。以特色產業帶動區域發展,以云南、貴州、廣西、新疆等地區為重點開展調研走訪,發掘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的地域優勢資源、民族特色資源、非遺資源,進行產業的應用與轉化。 其次,以平臺工作為抓手,深化行業公共服務,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平臺對各類創新能力與資源的集聚作用,以設計、檢測、金融、信息服務為企業賦能,促進企業集約發展。以產業示范基地、紡織產品開發基地、產業園區等平臺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市場拓展與對接活動。發現發掘行業優秀實踐,加大推廣力度。 做好中小企業幫扶工作,幫助企業應對疫情沖擊和貿易摩擦的影響。健全梯度培育體系,促進行業單項冠軍企業、小巨人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鼓勵和引導企業之間兼并、收購和聯合,提高行業集中度和效率;鼓勵企業通過并購、控股、戰略投資等多種方式整合國際資源,培育世界級紡織服裝企業,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新的歷史階段已經開啟,??我們以理性的態度回顧過去,以負責的態度審視當下,更要以積極的態度??來創造未來。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已經確立了十四五時期產業新的定位,即: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面向未來,我們有了更遠大的愿景,在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行業要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我們要以家國情懷、行業情懷,服務產業發展!以實干精神、奮斗精神,開拓美好未來!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