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佳”記者團走進沭陽,探究園區高質量發展背后的秘訣 |
產業園區作為產業集聚的承載者,是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尤其在后疫情時代,產業園區的發展對中國制造業及整體經濟的恢復起著關鍵性作用。 為深入了解各地紡織產業園區當前的情況和需求,幫助園區渡過難關,做好后疫情時代的應對措施,同時展現典型園區應對疫情的做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與《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共同發起“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深度行”活動,并在《紡織服裝周刊》融媒體平臺開設“園區深度行”欄目,采訪紡織服裝產業園區主要負責人,進行深度報道,充分展示產業園區在防疫復工、招商服務等方面的經驗和成績。 園區檔案 名稱: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 區域:江蘇沭陽 建設時間:2016年 特色:智能針織 江蘇沭陽最近又火了一把。 9月26日,第二屆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發展論壇暨“沭陽杯”第九屆紡織行業新聞獎啟動會在江蘇沭陽召開,同期同地,由來自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社以及紡織服裝周刊、中國紡織、中國紡織報等榮獲全國紡織行業“雙十佳”新聞獎媒體記者,走進“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及部分紡織企業,期冀挖掘沭陽紡織產業發展背后的秘訣。 “記者團”此行,到底發現了哪些亮點? 強勁增長背后有玄機 沒有傳統產業的涅槃重生,就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何為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在并不好的大環境下,大多數企業都在走下坡路甚至求生存的情況下,有人卻仍能實現高速增長,就是高質量。無獨有偶,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產業園區發展論壇會議上就被授予了“全國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稱號,這也讓此行有了明確的看點。 江蘇滬江線業有限公司是“記者團”深度行的第一站,他們所生產的,就是“一針一線”的線,并不起眼的縫紉線,卻串起了整個紡織服裝產企業。我們不妨通過這家企業的發展,管中窺豹沭陽紡織產業是如何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掌握了一流技術,傳統產業也可以變為朝陽產業。 縫紉線可以說是老牌的傳統產業,但其卻在近年來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據介紹,滬江線業目前是國內乃至世界專業的制線企業之一,以紡紗、染色、制線為主營業務,在全國主要城市設有160余家專賣店。國內服裝品牌所使用的縫紉線,大部分都出自滬江線業,幾乎占據了國內市場約30%以上份額。 記者在走訪時了解到,自2006年到沭陽投資建廠后,滬江線業多次追加投資,并不斷進行了工廠擴建和設備升級,如投資建設了三萬紗錠智能車間項目,工藝流程采用國內外的先進設備,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萬錠用工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目前,滬江線業的縫紉線紗錠超10萬枚,形成國內最大的縫紉線規模企業。不僅如此,企業還非常注重環保問題,滬江線業曾投資3000萬元用于廢水廢氣處理,并且不斷創新綠色生產工藝,可以說是將可持續發展寫進了企業的DNA。 滬江線業轉型升級步伐,正是是沭陽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實際上,自 2005年第一家包覆紗企業落戶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項目如雨后春筍紛至沓來,短短15年時間,沭陽紡織企業實現了從少到多、產業從弱到強、品牌從無到有、發展從自覺到自信,區內已集聚新東旭紡織、宋和宋智能科技、恒能家紡、紅柳紡織、騰盛紡織、華藝時裝、豪悅實業等知名企業,包覆紗產業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產設備最多、產量最大的優質包覆紗產業基地。 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沭陽紡織產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要求,充分發揮產業優勢與制度優勢,生產供給能力及產業鏈運轉協調性得以快速恢復,在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在疫情防控貢獻了紡織力量,保障了經濟平穩運行。 沭陽縣委書記、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卞建軍更是將紡織服裝產業評價為是沭陽國民經濟中最穩定的支柱產業,是穩崗增收的重要民生產業,也是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 目前,沭陽縣紡織服裝企業516家,其中規上企業10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江蘇省名牌產品5個。2019年,沭陽縣紡織服裝產業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49.31億元、同比增長31.56%。即使在今年疫情的影響下,沭陽似乎仍能夠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來了沭陽不后悔!”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近年來,沭陽一直在聚力打造最優的企業成長發展生態。 談及營商環境,身處其中的投資客商最有發言權。2018年,長興客商盧新榮到沭陽投資30億元,成立了江蘇恒能家紡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起江蘇恒能家紡產業園,成功為沭陽家紡產業補鏈,打通了家紡產業的全產業鏈條。 為何選擇沭陽?面對記者的一系列問題,盧新榮談到:“我是浙江湖州長興人,經過幾次考察,2018年才最終決定將公司開在沭陽,那時沭陽的家紡產業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恒能來了之后,基本上沭陽的家紡產業鏈就全部打通了?!?nbsp; 據悉,在來沭陽之前,盧新榮前前后后去過很多城市,經過考察都覺得不合適,最后選擇沭陽,是看中沭陽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是蘇北唯一一家落戶縣級城市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營商環境好,各方面資源非常優越,并且這 里的領導班子,講誠信、講效率、講公平。 “來了沭陽不后悔!”盧新榮發出感嘆,并列舉了幾件與沭陽有關的事,“我們從 2018年5月18日開工,僅僅三個月時間,首批30億元的項目已經全面開工,整個項目的推進,包括所有項目的開工、立項審批過程都很快。遇到問題,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局長、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管委會主任魏偉會進行現場會辦,成立專門的幫辦組來幫辦。這樣高效的辦事效率,在別的地方是少有的,也因此堅定了我在沭陽投資的信心和決心?!?span style="line-height: 175%; font-size: 10.5pt"> 其實,“可持續的政策優勢以及守信用的政府”早已在投資沭陽的客商中有口皆碑。 近年來,沭陽縣分管紡織領域的領導雖有更替,但對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初心卻一直未變。在像盧新榮這樣的客商眼里,政府工作人員的熱情甚至高于企業家,他們更像是沭陽紡織產業的“實干家”。 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彭偉表示,自沭陽將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以來,依托包覆紗、特色家紡和智能針織三大板塊,沭陽邁入“機械裝備—紡絲—加彈—織造—印染—成衣”全產業鏈時代。 生產、生活、生態的產城融合
產城融合發展,是我國眾多有產城市的終極目標,但往往忽視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的協同,普遍存在“重產業輕城市”的問題,導致產業布局與城市發展需求不匹配,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分割、離散甚至相沖突不同。就大部分園區來說,也存在缺乏城市功能的匹配和提升,使得陷入“空轉”和“孤島”困境的主要原因。 完善的配套不僅能夠提升園區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強支持產業發展的承載能力,更能讓園區形成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園區。 2016年,從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的奠基開始,記者見證了園區從一片荒蕪之地,到平地而起的廣袤園區。 不過,這里不是鋼筋水泥構筑 稀地如金的園區內,有著比廠房面積更大的景觀湖,不僅如此,園區內宿舍、食堂一應俱全,同時,員工活動室內還設立了健身房、瑜伽室等供員工休閑娛樂的場所。 對此,魏偉表示,雖然蓋廠房能夠讓政府獲得更多的收益,但景觀湖卻能讓員工和企業更愿意留下來。要讓企業和員工在這里不僅有工作,更能享受生活。 目前,該園區一、二期24.5萬平方米用房全部投入使用,成功入選“國家智慧型紡織園區試點”,獲批省級科技產業園。園區內優秀企業鱗次櫛比,素有“提花機之王”之稱的山東宋和宋公司在沭興建宋和宋智能科技公司,擁有智能紡織裝備生產線16條、30多項國家專利和軟件著作權,電子提花機銷售額和規模領先國內同行。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沭陽智能化發展已由“盆景”走向“花園”。 實際上,從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建立之初,就立志將其打造為成為產業轉移升級的集聚區、政府與行業協會互惠合作的示范區、體制與機制創新的先導區以及產城融合發展的樣板區。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如今,在紡織產業突飛猛進發展的同時,沭陽更是在把握城市化機遇,走一局“產城融合”的大棋。 棋局的開篇是“產”,“產城融合”基礎也是“產”。 產城融合更注重產業與城市的并行發展,以實現產城融合的一體化發展。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作為沭陽產城融合的樣板區,則是在不斷探索產城融合模式,無論是不斷完善的硬件配套,還是潛移默化地打造軟環境,都在強化產業園區創新及轉化功能。與此同時,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區也在有效地貫徹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和招商選商的發展理念,為產業園區品質產業企業的確立奠定了極為重要的發展基礎。 未來,沭陽將進一步厚植優勢、擦亮品牌,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效、智能、生態發展,構建引領未來的紡織服裝產業生態圈,為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貢獻更多的“沭陽模式”“沭陽經驗”。 沭陽縣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石敬峰表示,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巨向變,我國經濟發展也更傾向于由內需拉動。當然,依靠內需并不意味收窄視野,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要融入外循環為輔助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首當其沖就是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的升級,沭陽紡織也將會針對重點領域開展補鏈、固鏈、強鏈。同時,還將進一步推動創新發展,以此提供經濟內循環動力,通過創新賦能完成產業升級,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力爭到2025年將紡織產業培育成千億級,推動沭陽紡織產業由“高原”走向“高峰”,打造沭陽新的工業地標。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