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之棟】例外:定義當代東方美學 |
本刊記者-羅欣桐
在東方語境中發聲
當大多數服裝品牌把90%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視覺上,“例外”卻始終注重觸覺的傳達,“不是穿三五年就不能再穿,也不是年長了5歲、10歲衣服就不合適了?!狻漠a品是沒有時間和年齡限制的,這就是我理解的經典,讓服裝擁有生命力?!泵^鴻說。
2004年那次“大換血”的后果是大幅關店,而這一次大規模的渠道梳理反而讓“例外”獲得重生,并精準定位在利潤空間較大的高端女性服裝市場。當時毛繼鴻做了大量市場調研,市場上缺乏能滿足高端女性消費需求的本土原創設計師品牌;而這個客戶群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愿意為附有情感訴求的高價產品買單。 2005年開始,“例外”著手將品牌的獨特性武裝到面料,針梭織工作室、毛織工作室、配件工作室、染整實驗室、品質實驗室,五個實驗室相繼成立。有人說這是毛繼鴻對貝爾實驗室的仿效,但是這種在布料上慢工出細活的考究,完全是“例外”價值主張的體現,同時,又為品牌一貫對民間工藝的傳承打下技術基礎。 通過這五個實驗室,“例外”進行了包括布料、設計、品牌等前端研發。毛繼鴻舉例說,他們研發了一款名為針毛的布料,用針將棉絨插到面料中,呈現出一種山水畫的感覺。此外,目前只在廣州“方所”銷售的“例外”男裝,也是他們實驗室旗下的研發產品。 到了2007年,“例外”的服飾文化修行爐火純青,品牌發展和理念傳播逐步走向國際。同年3月的巴黎時裝周秋冬發布會上,世人目睹了馬可設計的“無用”服裝系列,看到了當代中國的時裝語言文化。這次發布會不僅登上了法國報紙的頭版,也贏得了巴黎高級時裝公會的高級時裝展邀約,還贏得了荷蘭王子基金的藝術大獎。 毛繼鴻與導演賈樟柯合作,推出電影紀錄片《無用》,主題圍繞著馬可在創造服飾時所表現出的衣服與人的故事,影片最終獲得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最佳紀錄片獎。2007年4月,毛繼鴻在昆明開設了“例外”的全國首個時尚概念店“雙面例外”,也有人稱之為“方所”的前身,即書店與服裝店的結合體。 2012年,毛繼鴻又創立了一個“YMOYNOT”品牌。他表示,當代的年輕設計師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平臺去表達,這個與山本耀司合作的平臺,能夠幫助亞洲的年輕設計師更好地圍繞著東方語境去做設計。 毫無疑問,“例外”在設計上抓住了文化的根源。將東方文化用設計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擊中消費者的內心,這就是“例外”所定義的品牌本質?!袄狻睂⑼庠趯徝琅c內心世界的體驗進行了深度融合,這顯然與高調的國際奢侈品牌路線不一樣。
從設計師到商業運作者,毛繼鴻說他用了十年的時間來適應這種身份轉變?!袄狻钡牡谝淮未笠幠G绖撔?,遵循了精細化管理的原則,直到今天,在渠道上依然采取特許加盟模式。除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加盟申請人可直接向總部申請,其他區域交由當地合作代理商負責審批。 “例外”又設定了一系列動態指標,根據已有的50多家店鋪的不同發展情況進行考核,如單店每月銷售額、每年銷售額、單店每平方米所產生的效益等,在店鋪達到一定指標后還會繼續制定新的更高指標。通過這一系列的考核和跟蹤管理,總部對旗下店鋪具有很強的控制力。 另外,在店鋪選址、店面設計、店員的管理培訓等方面,“例外”也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比如“例外”的第一家書店與服裝店相結合的“雙面店”選擇落腳于云南昆明;而首家服飾家居店則選擇落戶于充滿大都市氣息的北京國貿店,并引入香港家居品牌“G.O.D”。這些嘗試所積累下的人脈,都為后來的“方所”打下基礎。 而“例外”自初創時期便成立的買手部,員工來自于生產、銷售或市場部門,負責匯集上下游產業鏈信息用于產品和市場分析,對外直接面對加盟商和終端店,對內負責各部門的工作運營。買手部有決定生產數量的權力,可以對服裝款式提意見等,形成相互協調、信息共享的扁平企業組織構架。 從2004年底縮減店鋪數量開始,公司內部也相應收縮了市場部,將重心從追求開店數量和規模效應上移開。與此同時,“例外”又成立了加強終端控制力所必需的三個部門,即品牌傳播部門、培訓部門和VIP顧客管理部門。 “如果那個時候不做提升,我們會像垃圾一樣被掃掉?!泵^鴻說。正因為把渠道的部分解決了,毛繼鴻才能夠“玩”出后來的文化理想國。
“例外”和“方所”的厚積薄發,正值國家提出的“十二五”規劃階段。對傳統行業而言,也是受互聯網沖擊最嚴重的時期。金融危機加劇,互聯網異軍突起,用“哀鴻遍野”來形容這段時期的紡織服裝業也不為過。用毛繼鴻的話說,“漲潮的時候看不出來誰 ‘沒穿內褲’,等退潮了真相就會很殘酷?!? 在全球化問題面前,中國從某種意義而言是受益者。但當勞動力、環境資源等生產要素優勢不斷減弱,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開始失去優勢。特別是互聯網對傳統服裝產業的沖擊加劇,當時所有媒體都討論李寧服飾的問題,各行各業對互聯網從恐慌到瘋狂的改變,不過一兩年的時間。 如果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品牌,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也不可能有品牌。毛繼鴻分析,美國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就是靠知識創新和創意產業發展起來的,比如美國進入世界100強的品牌里,60%都是產品型品牌。蘋果、可口可樂、麥當勞、星巴克都是跟民生相關的。 而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品牌基本屬于機構型品牌,如中石化、中石油、中國電信以及銀行等。“十八大之后,我強烈地感覺到中國的品牌時代到了,而且不僅是機構型品牌。”毛繼鴻說。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