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智能制造已經起步 |
本刊記者-郝杰 文/攝 把一塊裁剪好的布料平鋪在設備上,按下按鈕,隨著機器的運轉,一側的鎖邊自動完成了,幾個部件協同動作,布料轉移到下一個工位,另一側的鎖邊又自動完成……這是上工申貝的自動鎖邊機在第四屆中國服裝科技發展會議的現場進行演示。此外,自動鎖眼機、自動釘扣機、自動上袋機、自動門襟拉鏈機……十幾臺先進的自動縫紉設備吸引了不少與會者的目光。 在展廳的一角,由圣泉集團開發含有石墨烯的纖維紗線展位前也是人頭攢動。美棉公司則展示了運用高技術開發的功能性棉纖維材料,讓人們感受未來纖維的魅力。 7月6~7日,由中國服裝協會、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主辦,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19)、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四屆中國服裝科技發展會議在寧波舉行。 新材料、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制造……兩天時間里,這些是人們口中念叨最多的詞匯,可見當今社會最前沿的技術已經悄然進入服裝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服裝產業正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突出標志。會議發布了現階段服裝科技創新和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既有高屋建瓴的頂層架構研究,也有具體的裝備技術和柔性制造落地方案,既有行業發展觀的尋求共識,也有智能制造的技術路徑,詮釋了“融合創新,智造未來”這一大會主題。 參加會議的行業領導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孫瑞哲,中紡聯副會長、中服協常務副會長陳大鵬,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葉志民,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院長馮德虎;國家部委和寧波當地的領導有:工信部消費品司紡織處處長曹庭瑞、寧波市經信委主任陳炳榮;知名專家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東華大學教授聞力生等。來自院校、科研單位、服裝企業的代表300余人出席,陳大鵬主持會議。 服裝業將率先改變制造業大而不強局面 孫瑞哲在演講中結合行業發展的背景和大會主題,對服裝業科技進步、智能制造做了深入分析。他說,服裝行業科技創新重在融合與協同,一方面應加強服裝自身基礎科學研究,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用相結合、跨界融合、協同發展、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體系,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各管理系統的集成應用。他指出,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主攻方向,是服裝行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作為中小企業居多的服裝行業,在智能制造的具體實踐中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特別關注阻礙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對有問題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共性技術,要組織力量重點突破,以問題為導向,把握現實可行的發展節奏,積極務實地推進服裝智能制造,真正為行業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真正為行業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 寧波是我國現代服裝產業的發源地之一,如今成為國家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陳炳榮在致辭中表示,寧波是中國服裝重要生產基地,有一批優秀的服裝企業和品牌,在新常態下,寧波服裝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重任,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升級。服裝產業是寧波市政府重點打造的5個產業之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力爭實現3年內規上企業智能制造技術大改造全覆蓋。他透露,今年寧波服裝節的主題也將與智能化有關。 葉志民在介紹了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的歷史后說,基金會作為主辦方支持服裝科技發展大會有兩點考慮,一是大會從微觀和宏觀方面傳遞了科技重要信息,契合了紡織之光的宗旨;二是這表明行業公益力量正融入以服裝為代表的時尚產業。他希望通過此次大會,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能得到更多企業的認知,同時基金會將加強與服裝產業的深入合作。他建議在條件成熟時,建立服裝產業發展基金。 曹庭瑞在發言中表達了對服裝產業的極大信心,他說,目前紡織服裝高端制造正在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向周邊國家分流,這對我國紡織服裝業帶來了挑戰。智能制造是服裝科技發展的主攻方向,服裝業是我國制造業實現智能化的優勢產業,將率先改變產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服裝定制化新模式成為各行業中的亮點,改變了人們對服裝行業缺少科技含量的認知,服裝已經成為科技和時尚融合的典型產業,正在向高端邁進,重塑新優勢指日可待。 十年后即可實現服裝智能工廠 作為我國知名制造業信息化專家,李培根對智能制造的內涵進行了解讀,并以汽車、手機、服裝定制等案例介紹了智能制造的理念和應用。他把智能制造定義為:制造相關的各環節、活動、資源等形成的系統中,其主要部分具有自主感知、學習、分析、決策、協調控制能力,能動態地適應制造環境的變化,以達到相應的目標。他認為,現階段講企業智能制造還不十分嚴謹,中國多數企業主要任務還是數字化和網絡化,有些企業甚至還需要自動化補課。智能制造是未來發展方向,目前也僅可能是局部應用智能技術,正在推進的智能制造實際上是“數字化、網絡化及智能制造”的簡稱。 他舉例說,2018年夏季,日本旭化成工業公司將涉足只需穿在身上就能獲得人體信息的“智能服裝”,計劃把美國子公司的醫療器械與自身的通電纖維產品結合,應用于急救等用途。旭化成的子公司美國佐爾(ZOLL) 目前正研發將可伸縮性導電纖維“Roboden”用于救生衣,或根據心電圖等人體信息實施自動體外除顫等,這將可以用于急救和病情管理。 對于服裝行業來說,他認為,服裝行業的元素是時尚、小批量和定制,大數據可以提取時尚元素,激發設計靈感,自動設計時尚產品,小批量和定制則需要數字化技術為支撐。他預計,隨著智能設計越來越深入,未來服裝設計師的數量會減少。他同時提醒大家。智能制造還是發展方向,目前更多是一個過程,不能盲目追求。對于多數企業而言,圍繞企業的目標,自動化、數字化才是現實追求。有條件做智能化的企業,也要從數據、傳感、產品等基礎做起,而且決不能忽視人在智能制造系統中的作用。 聞力生是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組的副組長,他詳細描述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的發展階段,以及具體技術手段。他說,實踐服裝企業智能制造之路要抓示范分階段,第一階段:用1~3年時間實現服裝過程自動化制造;第二階段:用2~3年時間實現部分智能功能自動化制造;第三階段:用3~5年時間實現服裝智能制造工廠。 目前在第一階段已經部分實現縫前集成3D-CAT+CAD+CAM、不落地生產、智能裁剪、個性批量定制;以RFID技術為核心技術的全自動立體倉儲物流配送系統及其管理系統WMS;部分實現了縫后各大類服裝專用自動系列整燙機、立體整燙機,隧道整燙機、以RFID技術為核心的自動柔性整燙線、自動整燙折疊包裝機;在縫制階段實現了縫制流程自動化生產,“智能吊掛+智能平/包縫機+自動縫制單元系統+自動模板縫制系統+專用自動縫紉機”組成的縫制流程自動化生產。第二、三階段,則需要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傳感器、云計算、3D打印、模式識別、AR/VR等技術支持。他預計,只要人工智能機器人能替代西服定制大師的某些手工經驗作業,在VR/AR技術推動下,智造的超柔性將遠遠大于現在的設計端定制,智能設備能夠自主學習,用十年左右時間,即可實現服裝智能工廠。 創新驅動發展是服裝行業發展的內在需求 當前,我國服裝行業正處在增長速度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動力轉換這一關鍵戰略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既要客觀面對行業發展模式的動力轉換,又要加快打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從數據來看,2017年以來,服裝行業運行總體發展良性、平穩,質量效益穩步改善。1~5月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明顯提升,同比增長6.5%;投資增速穩步回升,1~5月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實際完成金額1707.95億元,同比增長10.23%;出口降幅收窄,1~5月服裝及衣著附件累計出口570.17億美元,同比下降2.22%;內銷保持平穩較快增長,1~5月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6.9%,網上零售增速有所加快,1~5月全國網上穿著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0.6%;企業效益有所改善,1~5月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224.96億元,同比增長7.70%,利潤總額為522.3億元,同比增長9.42%。 當前對服裝行業而言,存在影響行業發展的三大因素:一是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逐步消退,傳統政策效應不斷減弱;二是國內消費變革、消費升級誘發供需錯配,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三是國際市場持續低迷,新一輪技術變革對行業發展帶來巨大沖擊,產業競爭格局重塑,競爭不斷加劇。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服裝行業在經歷多年快速發展后,原有的要素驅動、規模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行業發展需要尋找新的驅動力,這是行業所處發展階段決定的必然選擇。 毫無疑問,創新驅動是紡織服裝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行業與企業要通過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供應鏈協同創新,來滿足消費需求、優化成本結構、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創新突破帶動形成新型制造范式和產業業態,進而實現服裝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服務鏈的全面協同發展,打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孫瑞哲:服裝強是紡織強的重要基礎與標志 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新常態下中國紡織服裝工業具有率先實現世界紡織強國的基礎和優勢。服裝行業作為對紡織產業鏈具有牽動與引領效應的終端環節,服裝強是紡織強的重要基礎與重要標志,這是時代賦予中國服裝行業的責任與使命。 服裝行業科技創新重在融合與協同 服裝產業作為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的高新技術應用產業,推進服裝與材料技術、裝備技術、信息化技術等產業鏈上下游關聯行業融合協同創新是重中之重。既要塑造開放集成的科技創新體系,又要強化基于自身定位的綜合應用。 服裝行業的科技創新,一方面應加強服裝自身基礎科學研究,加快服裝基礎數據庫及有關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三維人體測量、三維服裝CAD、 3D服裝可視化及模擬技術的精準性和實用化,加強裁剪、縫制、整燙工藝技術研究與應用,以增強行業發展后勁。 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產學研用相結合、跨界融合、協同發展、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體系。重視面輔料綠色環保、舒適健康、差別化、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提高服裝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依托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裝備開發,提升服裝加工縫制、吊掛傳輸、倉儲分揀等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實現生產設備智能化以及生產過程智能化。 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各管理系統的集成應用,全面加速服裝行業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綜合應用,實現各管理系統的無縫連接,提高系統功能與企業業務流程再造的適應度,強化管理決策支持功能;強化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科技應用,通過大數據挖掘,快速獲取、處理、分析有關產品數據、運營數據、產業鏈數據和其他外部數據,對產品需求預測、產品設計、柔性加工、供應鏈優化、市場變化應對、戰略調整等提供全程的數據支持,推動企業運營從業務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轉變,實現智能經營管理決策。 智能制造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主攻方向,是服裝行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智能,是單個環節的效率提升與障礙突破,更是關聯生態的效益傳導與和諧匹配。因此,應以集成創新的系統觀念,打造服裝產業智能制造的良性生態環境,加速智能制造意識與技能雙重落地。既要把握前沿趨勢,又要攻堅實用技能。 近幾年,關于智能制造的討論不絕于耳,出現各種聲音,這是正常現象。任何事物都是螺旋式發展、在曲折中進步,智能制造一經提出也必然要經過清晰的界定與理性的思辨過程。 作為中小企業居多的服裝行業,在智能制造的具體實踐中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某種意義上說,智能制造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的延伸,是精益制造的極致,是轉型升級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必須具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因為它事關行業企業的未來;同時,又必須立足行業發展現狀,針對行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特別關注阻礙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對有問題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共性技術,要組織力量重點突破,以問題為導向,把握現實可行的發展節奏,積極務實地推進服裝智能制造,真正為行業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真正為行業發展提供支撐和動力。 在智能制造技術落地層面,2016年5月9日,中國服裝協會在工信部支持和推動下,聯合相關產業協會、科研院校和龍頭企業在北京成立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未來,依托聯盟的協同,應聚焦服裝產業的整個智能生態,打造信息資源平臺、研究開發平臺和成果推廣平臺,加速服裝規模定制產業創新生態及柔性供應鏈的系統形成。 智能化落地實踐 隨著信息化和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以高度自動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孕育興起,美國、德國等制造強國相繼實施“再工業化”“工業4.0”等戰略。《中國制造2025》在加快推進實施,實現制造業升級。服裝產業智能制造也在深入人心,正成為業內最為關注的焦點,而有了良好的愿景和期盼,如何讓智能制造在企業落地無疑是大家最需要了解的。 未來屬于量身定制 法國力克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國區副總裁徐一振認為,有調查顯示,60%的消費來自千禧一代,研究千禧一代的是未來企業發展的關鍵。隨著千禧一代的影響和時尚的數字化轉型,時尚行業進入工業4.0時代,也迎來既大批量又能個性化柔性生產的時代。這是服裝制造核心轉變的又一個機會,也是服裝業轉型價值鏈的機會,未來屬于量身定制。他說,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全面進化的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量身定制的市場趨勢日益明顯,奢侈品和高端服裝市場份額持續上升。 就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而言,報喜鳥無疑走在了服裝企業的前面,他們開創性地打造“云翼互聯”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平臺,該平臺以智能制造云工廠為主體,以“私享定制云平臺”和“大數據云平臺”為兩翼,以消費需求為出發點,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促進銷售管理,以銷定產、實現產銷無縫對接。報喜鳥集團副總裁邱成奎介紹說,云翼互聯平臺實現了客戶對訂單的全程跟蹤和可視化,從定制下單到設計、生產、物流、門店,再到最終交給客戶,全部實現智能化。從效益上看,可實現生產周期縮短至7天交貨,質量大幅提高至99%,成本下降10%。個性化不降低質量,單件流不降低效率。 規范量體、智能量體是個性化服裝定制的基礎。張志波自稱是3D技術的老兵,如今他已經跨界到了服裝界,成立了北京博維恒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從事3D智能量體的研發工作。他說,規范量體、準確的人體數據是服裝定制的起點和基礎,在當今的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同時也是瓶頸。通常的一二十個量體尺寸不能全面表達人體體型,還需要對人體的型的描述,人體體型信息需要并可以進行全面準確地數字化,成為個性定制、智能制造數據基礎。此外,體型與版型是密切關聯對應的,量體與制版之間需要規范的數據語言傳遞準確的人體體型信息。由他領銜開發的人體三維測量系統已經交付中國載人航天中心,用于宇航員量體設備。該系統可以自動識別和提取每個航天員的身體特征;需要測量200多個人體數據;自動提取頭部特征和參數;注重手部關節等細節特征。他提出,人體三維測量系統可安裝在房車、大巴等車輛,形成移動人體測量車,成為移動服裝定制店,更方便于產品促銷、接單和人體數據采集,對團體服裝定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優勢。 傳統的服裝CAD制版已經不能滿足一人一版的現實需求。西安工程大學教授張欣提出,在智能制造發展趨勢下,應該創新一人一版定制技術。她說,服裝制版技術是服裝制造領域中的一項關鍵工業技術,個性化定制帶來制造模式的變革趨勢,服裝制版技術作為服裝制造領域中的一項關鍵工業技術,要從現在的定制生產發展為智能制版。 智能工廠的實施 智能制造如何實施?在此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規避這些風險? 上海品依科技有限公司為銀川如意數字化工廠、溫州莊吉智能工廠、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全套智能化生產方案。創始人劉冰介紹說,如意的目標定位是,用3~5年打造數字化如意,通過實施互聯網+智能制造的轉型建設,發揮如意全產業鏈的強大優勢,整合多年的品牌優勢和技術積累,通過大數據推動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建立以顧客需求為中心的營銷模式和柔性云生產制造模式。利用云制造、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對生產、供應鏈、銷售及內部管理等各運營環節進行全面數字化戰略升級,打造全球最頂級的服裝智能制造產業鏈,實現如意全球互聯網高級定制品牌戰略。 品依為莊吉智能工廠提供了云制造執行管理系統(MES)、3D全渠道下單管理系統平臺一體化智能工廠系統集成平臺(ESB)、C2M供應鏈管理平臺系統服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PLM)、智能倉儲管理(WMS )等軟件系統,該整體改造解決方案已于今年7月7日正式投產。 劉冰提醒企業,服裝行業信息化基礎普遍落后,要借助標桿企業參觀及第三方專家團隊,核心是實現數字化打通。此外,企業家自身的認知標準決定了企業的智能制造標準,智能制造的最終目的是為銷售服務,適合于企業現狀的,就是最好的定位。柔性制造的核心基礎是管理和流程標準,軟硬件只是工具,不要在落后的管理上搞信息化。 他提出,智能工廠總體規劃要借鑒先驅的失敗經驗,避免投入風險;在頂層設計方面,要吸取前人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進行整體市場和信息化規劃布局;還要吸取整合跨行業經驗,力求占據行業領導者地位;同時,要避免急功近利,不能完全依賴供應商,要建立自己的IT力量。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