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千年非遺 樹立文化自信 |
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召開 本刊記者-劉嘉 徐長杰 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是一次紡織服裝行業萬眾矚目的盛會,一次紡織非遺精彩紛呈的全面展示,更是一個紡織行業與社會各界通力協作傳承創新紡織非遺的新起點。 11月28~30日,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杭州千島湖文淵獅城隆重召開。水韻古城與傳承數千年的紡織非遺璀璨文化和技藝相映成輝、相得益彰。這是我國紡織行業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肩負新時代弘揚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使命的一次盛會。來自國家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及社會各界的領導,研究與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及非遺保護機構代表,企業家、設計師、新聞出版及媒體界人士數百人歡聚一堂,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極大的熱情,共謀新時代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大計。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長李衛紅,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原會長王天凱、黨委副書記陳偉康、紀委書記王久新、副會長孫淮濱、原副會長楊東輝、辦公室主任段紅,浙江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胡雁,杭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張朋,淳安縣政協主席劉小松、副縣長章傳強,杭州新天地集團總裁徐天明、杭州新天地文旅集團總裁林瑾等領導和嘉賓,以及紡織非遺傳承人、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品牌設計師、地方協會及高等院校代表、企業家等出席了本次大會。 本屆大會主題為“共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大會得到文化部大力支持,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紡聯非遺辦公室、中紡聯新聞中心、杭州淳安縣人民政府、杭州新天地集團承辦;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中紡聯駐潮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協辦;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印染行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支持。 首屆大會內容豐富,亮點頗多,通過搭建具有權威性、專業性、學術性、公正性、可持續性,集文化、產業、學術、商貿、設計于一體的紡織非遺交流與合作平臺,匯聚社會資源,發揮產業優勢,共同推進紡織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促進紡織傳統文化、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中國紡織工業文化軟實力與文化自信,實現紡織非遺的活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系列評選備選受矚目,頒獎儀式奏響大會序曲 11月28日晚,極富儀式感和使命感的開幕儀式奏響了本次大會的序曲,“文淵獅城杯”2017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中國紡織非遺國際推廣特殊貢獻獎、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會標設計“天工獎”等獎項逐一揭曉。 其中,巴桑等12名為紡織非遺傳承與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非遺傳承人、企業家、專家學者、媒體記者榮獲“文淵獅城杯”2017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榮譽稱號;著名服裝設計師、北京勞倫斯·許服裝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建樹榮獲“中國紡織非遺國際推廣特殊貢獻獎”;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教師李棟以其獨具匠心的創意設計斬獲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會標設計“天工獎”。 作為大會的兩項系列活動,大會會標設計及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征集與評選活動,自今年6月啟動以來受到紡織服裝行業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公眾參與度高,反響熱烈。 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入圍公示三天,網絡訪問量近20萬;在公示及網絡投票嚴控上限、嚴防刷票行為的情況下,超過兩萬人次投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一票。與此同時,大會會標設計也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來自不同單位、不同領域的設計者積極參與投稿,涌現出眾多富有創意的優秀作品。10月17~27日,會標圖案征集活動如期進行了入圍作品公示和網絡投票,公眾參與熱情高漲。 主題大會高屋建瓴,主題論壇案例生動 11月29日,首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開幕,大會分為主題大會與主題論壇兩大部分,分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中紡聯非遺辦主任張家洲主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作題為《共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的主旨報告,全面闡述了構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的關鍵性原則和路徑。 國家級突出貢獻絲綢專家、人類非遺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錢小萍就宋錦傳承與發展發表演講;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陳曉文以《非遺傳承創新與中國文化自信》為題發表演講;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就“一帶一路”與紡織非遺發展機遇及策略為內容發表演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院長李當岐作題為《非遺傳承與紡織服裝現代教育體系的創新融合》的主題演講;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所長祁春英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紡織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創新模式發表演講;中國紡織出版社社長鄭偉良的演講內容是紡織非遺知識傳播與數字化出版。 每位專家的演講均涉及新時代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諸多重要和關鍵性領域,觀點鮮明、高屋建瓴,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前瞻性和指導性。 相對主題大會高屋建瓴、具有宏觀指導意義的專家權威的演講而言,當天下午舉行的主題論壇則側重于紡織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實踐,充分體現了非遺傳承人、企業家、設計師的民族情懷與責任擔當。 國家級非遺南通藍印花布代表性傳承人、南通大學非遺研究院院長吳元新,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華,北京勞倫斯·許服裝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建樹,廣東名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中涵,依文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依文手工坊副董事長殷麗莉,杭州新天地文旅集團總裁林瑾共六位演講嘉賓分享了他們在紡織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和鮮活生動的故事,讓人們受益匪淺。 會議最后,孫淮濱宣讀《中國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千島湖宣言》,形成共識,不忘初心,肩負使命,致力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紡織傳統工藝獨特價值和無窮魅力,加快提升紡織工業文化軟實力、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自覺,重塑文化自信,弘揚工匠精神,推進“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 戰略合作共謀發展,成果展示豐富多彩 大會期間,中紡聯與新天地文旅集團就紡織非遺文化旅游產品及市場開發簽定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適合不同文化旅游市場的紡織非遺創意產品及相關衍生產品的開發、生產與銷售。 同時,中紡聯非遺辦、中國紡織出版社、大師小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三方也進行了合作簽約。三方均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行業地位,通過品牌和項目運營,促進紡織非遺在圖書出版、影視制作等領域的傳播及創新開發,共同促進紡織非遺的多領域開發與多元化發展。 大會期間還成功舉辦了紡織非遺保護與研究成果展,集中展出了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2008年8月,福建柒牌集團有限公司捐款500萬元在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面向全國征集研究項目,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工作。2014年又為基金捐款350萬元,為第二期研究項目提供資助。近十年來,柒牌基金從500多項申請中篩選出88個項目進行了資助,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為紡織非遺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非遺大秀錦上添花,座談會暢談發展 11月29日晚,中國著名時裝設計師勞倫斯·許(Laurence Xu)為首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奉上以“中國風,非遺韻”為主題的非遺時裝秀,將文淵獅城所承載的新安文化、非遺經典元素,通過中式禮服完美呈現,為首屆紡織非遺大會錦上添花。 勞倫斯·許是第一位登上巴黎高級定制服裝周的華人設計師。此次非遺秀是勞倫斯·許歷年經典作品集錦,整場秀共展示45套作品,分古之繁華、歲月岑寂、未來之輝煌三個篇章。作品將東西方藝術巧妙結合,將時尚與古韻完美統一,每個細節都在無聲地述說著高級定制的魅力。觀眾無不為其獨特的設計、精美的刺繡圖案、繁復精妙的工藝所傾倒。 在30日上午舉行的紡織非遺傳承與創新座談會上,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專家、協會、設計師、企業等各領域嘉賓相聚一堂,暢談并展望紡織非遺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共同為紡織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與會嘉賓紛紛表示將腳踏實地,打破界限,凝結各界力量讓紡織非遺融入當代,探索紡織非遺可持續的傳承與創新。 為期3天的大會通過一個個具有實踐和推廣價值的成功案例,將紡織非遺的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企業、品牌、人才培養、商業渠道進行鏈接互動,梳理出一個紡織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的完整鏈條和立體化、全方位逐步形成的新生態體系?;厥幹妓?、情懷、文化、思想的本屆大會已圓滿落幕,但它帶來的影響還將持續發酵。
11月29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在本次大會上發布了題為《共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的主旨報告。該報告全面深入地闡述了中國紡織非遺的歷史、特征、價值與機遇,以及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的發展路徑與基本原則。本刊特將報告節選刊發于此,以饗讀者。 共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歷史文化遺產如同繁星,璀璨奪目。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科技、經濟、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推動國家和民族進步的力量。中國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對推動我國由大變強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 弘揚紡織傳統文化,振興紡織傳統技藝,對于紡織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既是紡織行業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所做的貢獻,也是紡織行業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更是解決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舉措。中國紡織工業加快科技進步、提高制造水平的同時,需要同步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自覺,重塑文化自信,弘揚工匠精神,推進“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 一、中國紡織非遺的歷史傳承與時代特征 中國紡織非遺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截至目前,我國分四批公布了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紡織類非遺達百余項,分布于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三大類,主要包括紡、染、織、繡、印等傳統工藝及各類民族服裝服飾。這些紡織非遺項目是我國紡織工業獨特的歷史語言和深刻的文化印記。 新時期,在傳承本土文化、構筑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紡織非遺展現出獨特價值和無窮魅力,并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品種豐富、特色鮮明;促進就業、精準扶貧;手工制作、彰顯個性;親和百姓、融合生活;綠色環保、延展性強;國粹精品、增進外交。 二、紡織非遺傳承與發展迎來重要歷史機遇 (一)國家層面:十九大提出建設文化強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二)行業層面:紡織強國建設需要文化自信 新時代,紡織工業將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生態文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國際層面:“一帶一路”促進文化外交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文明悠久,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可通過絲綢、刺繡等紡織非遺密切與沿線國家開展交流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文化繁榮。 三、全面構建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 (一)什么是可持續發展新生態 紡織非遺是能動的實踐,需要活態傳承。紡織非遺需要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中,尋求既符合市場和產業發展客觀規律,又保持傳統文化與技藝的本真性、多樣性與豐富性的新的生態平衡,并通過新生態系統各要素、各力量的相互協調與共同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的構建要素與影響因素 1、傳承人及傳承人群 發揮傳承人及傳承人群在紡織非遺認定、保護和傳承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的體現。加強傳承人及傳承人群能力建設,對于保持紡織非遺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企業家、設計師、品牌商 紡織服裝行業的企業家、設計師、品牌商是紡織傳統文化與技藝得以持續而廣泛的應用與創新的重要力量,是紡織傳統技藝融入新時代、新生活、新市場,實現非遺活態保護與傳承的主要踐行者與推動者。 3、政府、行業組織及社會力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與市場兩種力量共同作用,需要政府、行業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具體由政府主導、行業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分工協作、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 4、現代傳媒、影視及互聯網科技 要高度重視傳播方式創新,提高現代傳媒、影視、網絡的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和互聯網科技運用,推出一批傳播中國紡織傳統文化與精湛技藝、體現大國工匠精神的優秀新聞、影視和藝術作品。 5、研究與教育 將紡織非遺作為系統性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并納入教育體系,不僅涉及各紡織非遺項目的專業知識,而且涉及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多個學科,涉及廣泛的生產生活實踐。 6、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國際格局變遷劇烈、文化交流深入、貿易活動頻繁的新時代,紡織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的變化發展需要有更宏大的歷史觀和國際化視野,需要以更加開放、包容、共享的姿態融入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新時代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 (一)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指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針。在紡織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優秀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的基因與當代文化、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關鍵是把握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的關系。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二)正確處理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文明的關系 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的非遺保護命題,本質上是文化傳承如何應對自然和社會環境變化的挑戰。因此,需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平衡,有效維護和改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條件。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在科學辨析傳統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使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更好地融入現代工業文明,成為現代文明發展的元素和根脈。同時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傳統文化與技藝的傳承手段,推動文化內容與新科技成果融合,創造新業態。 (三)正確處理傳承與市場的關系 非遺產業化發展是文化、市場、經濟、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將紡織非遺與服裝服飾、家紡家居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是提升紡織非遺市場經濟環境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升傳統產業文化含量與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有效途徑。目前,紡織非遺還存在文化創意和設計能力不足、文化產業鏈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需要在進一步激發創意的同時,推動非遺傳承與市場的融合發展,一方面推動紡織非遺與相關產業橫向融合,大力發展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打造品牌、提高質量、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動紡織非遺在產業鏈上縱向延伸,以核心文化與工藝帶動后端的產品制造、品牌服務、市場營銷等整體發展。 (四)正確處理傳統與時尚的關系 深入推進紡織非遺與品牌企業、時尚設計相結合,這種結合具體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紡織傳統工藝通過服裝品牌的現代設計、時尚語言,使傳統技藝更易于被現代社會、現代人、現代消費所接受,能夠更好地走進現代生活和都市生活,融入時尚潮流,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并且使用這些傳統手工技藝和產品,從而提高手工藝者的勞動收入,使他們生活水平提高,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吸引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加入傳承紡織傳統文化和技藝的行列。另一方面,紡織傳統文化和技藝能夠賦予企業品牌、設計師更多的靈感、內涵,增強品牌的文化氣質與文化自信。目前,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品牌企業與設計師大量將紡織傳統工藝運用于產品設計、開發與制作,充分挖掘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相融合,逐步形成一批能夠體現“中國文化、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品牌。將傳統工藝與時尚設計創新融合創作出的大量優秀作品,已成為風靡國際國內時尚舞臺的風尚與潮流。 (五)正確處理傳承與金融的關系 當今世界,各種競爭與日俱增,如何走好非遺傳承與發展之路,市場開拓與金融思維必不可少,歷史承載的紡織非遺瑰寶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積攢的無形財富。紡織非遺品種豐富,各具特色,但同樣面臨保護資金不足、資金來源有限、融資渠道不暢等現實問題,需要不斷反思和改進。拓展資金渠道,開拓紡織非遺投融資市場,推進紡織非遺與金融領域、資本市場的資金對接、業務對接、人才對接,相互扶持,共同促進,推動文化、產業、金融多領域合作與共同發展。 五、新時代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方向與路徑 當前,弘揚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已成為我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傳承與發展中國紡織非遺的過程中,要適應新形勢、落實新理念、對接新需求、培育新業態,積極探索實踐紡織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方向與路徑。 一是堅持創新理念。傳統工藝的生命力主要體現在多樣性上,而創新能夠有效保護和豐富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多樣性。新時代的紡織非遺傳承與創新凝結著現代人的認知智慧和實踐能力,絕不是對前人簡單的物質性復制,而是創造精神的延續。因此,繼承傳統更重要的是通過創新實現超越。 二是對接市場需求。在尊重并保持紡織服裝傳統工藝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環境的傳承與發展模式,吸納更多有實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業積極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探索“以企業為主體、以文化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載體、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紡織傳統非遺傳承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是挖掘藝術特色。手工刺繡、織錦、蠟染等紡織傳統工藝以精工細作、彰顯個性而著稱,富于藝術性,具有工業化生產無可替代的特性。傳統手工技藝賦予產品的個性化、小眾化、稀缺性、唯一性,不同于大眾化、產量大的機械化生產的產品。手工制作與機械化生產的本質區別,決定了紡織傳統工藝更加適合于體現藝術品質、個性化、品牌化的定制和高級定制。 四是加強科技融合。機械化生產和手工技藝的特質應該得到互補,將機械化生產的精細準確滲透于手工再生產的環節,將機械化生產的科學性、精確度與手工制作的差異性、個性化進行有機結合,使機械化生產和手工技藝的特質在互補中實現創造性轉化。這種互補還有利于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品牌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五是走進現代生活。紡織傳統文化與技藝具有走近大眾、融入現代生活的天然優勢。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后,紡織傳統文化的價值日益凸顯,手工技藝不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以多種姿態在現實生活、高端市場和創意產業里呈現出勃勃生機。 六是增進國際交流。紡織服裝手工產品生產曾為我國現代紡織工業體系建設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正在進一步形成開放發展的新態勢。 新時代的中國紡織工業,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站在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歷史階段、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特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指導工作,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標、新部署、新要求,重新審視、思考、調整、完善紡織行業發展戰略和思路舉措,堅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國紡織產品自身獨特的時尚品位和文化價值,打造一批享譽世界的國家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軟實力,切實解決好紡織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紡織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紡織傳統技藝,紡織行業、紡織人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讓我們攜起手來,集全行業智慧、舉全社會之力,共同構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為建設紡織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大會宣言 11月29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代表大會組委會形成的共識,以《中國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千島湖宣言》的形式進行了重要發布。該宣言倡導各界攜手,集全行業智慧、舉全社會之力,構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 中國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 千島湖宣言 今天,在美麗的杭州千島湖,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成功召開。來自政府、行業及社會各界的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設計師、傳承人、新聞媒體歡聚一堂,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極大的熱情,共謀新時代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大計。 我們形成共識——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弘揚紡織傳統文化,振興紡織傳統技藝,既是紡織行業為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所做的貢獻,也是紡織行業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徑,更是解決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舉措。中國紡織工業要加快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自覺,重塑文化自信,弘揚工匠精神,推進“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 把握歷史機遇——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是科技和時尚融合、生活消費與產業用并舉的產業,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費品,紡織服裝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紡織行業要深刻認識黨的文化使命,把握歷史機遇,傳承振興紡織傳統文化與工藝,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生態文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增長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經貿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共建“一帶一路”,不僅促進地區間經濟、商貿往來與發展,而且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紡織服裝歷史與文化交流合作帶來新機遇。以精湛的紡織傳統技藝和精美產品為載體,有力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共建“一帶一路”文化繁榮。 堅持基本原則——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之成為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力量。 同時,正確處理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文明的關系,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在科學辨析傳統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使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更好地融入現代工業文明,成為現代文明發展的元素和根脈;正確處理傳承與市場的關系,在進一步激發創意的同時推動非遺傳承與市場的融合,在橫向融合與縱向延伸兩個維度上促進紡織非遺與相關產業、相關領域融合發展;正確處理傳統與時尚的關系,推進紡織非遺與品牌企業、時尚設計相結合,促進紡織傳統工藝在產品設計、開發與制作中的實際應用,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培育國家品牌;正確處理傳承與金融的關系,開拓紡織非遺投融資市場,推進紡織非遺與金融領域、資本市場對接,推動文化、產業、金融多領域合作與共同發展。 促進全面繁榮——保護與傳承紡織非遺,促進可持續發展,我們將在適應新形勢、落實新理念、對接新需求、培育新業態上下功夫,堅持創新、對接市場、挖掘特色、融合科技、走進生活、增進外交,積極探索實踐紡織非遺傳承與創新的方向與路徑。 我們鄭重承諾——不忘初心,肩負使命。紡織非遺承載著紡織行業、紡織人最廣泛、最深切的情感與生活。我們將致力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紡織非遺的獨特價值和無窮魅力,推動文化與經濟全面發展。 新時代的中國紡織工業,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站在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歷史階段、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特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指導工作,堅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國紡織產品自身獨特的時尚品位和文化價值,打造一批享譽世界的中國紡織服裝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軟實力,切實解決好紡織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紡織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今天這樣一個新時代,中國紡織非遺迎來可持續發展的明媚春天。讓我們攜起手來,集全行業智慧、舉全社會之力,為構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建設紡織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而共同努力!
觀點集萃 傳承與創新,我們有擔當 國家級突出貢獻絲綢專家、人類非遺宋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研究員 錢小萍: 對于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的貢獻,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六個字:美麗、舒適、健康。我退休之后一直做宋錦的傳承,因為宋錦比較輕薄,現代人很需要這種文人氣息,所以我們把宋錦做成旗袍、包,現在在擴大宋錦用途方面的開發。當今我們正處在對古絲綢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傳承和創新的最好的歷史時期,我作為國家級宋錦非物質遺產傳承人仍將盡心盡力將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院長 李當岐: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其實過去主要是靠這樣的方式,一個是家族傳承,另外一種是師徒傳承,這是最傳統的兩種傳承方法。而相關高校的人才培養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做一些事情,來彌補過去這種家族傳承和師承傳承不足的地方。高校如何傳承非遺?我認為第一,通過研究來提高人們對非遺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認識,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第二,要創造條件扶持非遺項目,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待遇。第三,提高非遺產品對于當代人生活的適應性,提高它的經濟價值和可持續發展潛力,共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第四,在鼓勵家族傳承的同時要通過相關的研究機構和文化部現在設在全國各地、而且要繼續開展的傳統工藝工作站來加強師承傳承。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所長 祁春英: 中國少數民族在歷史文化中,尤其在紡織中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很大的。而對于少數民族紡織保護與傳承,我歸結為12個字,就是:“昨天的保護,今天的傳承,明天的創新?!睘槭裁催@樣想?因為我們作為當代的設計師和學術單位,尤其是學術研究機構,要做的就是明天的創新,將老祖宗留下的技藝與時俱進,適用現代的工藝。 國家級非遺南通藍印花布代表性傳承人、南通大學非遺研究院院長 吳元新: 二十年前,我從研究所辭職出來辦一個私人博物館,怎么養活它?藍印花布從娘胎里生下來開始就要傳承創新,就要養活這個博物館。二十年前沒有大力宣傳非遺的時候,我就做了很多創新,這些創新不是自覺的,而是“被迫”的。作為傳承人,我會不斷地學習、創新,不斷地碰撞和交流,這樣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當然,我不僅要做好藍印花布,還要把家族的傳承做好,把院校的傳承做好,把社會的傳承做好。 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建華: 中國的絲綢非遺是中國人的驕傲,絲綢經過數千年仍然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它有生命力。因為非遺在各個不同的時代都在創新和變化。要做好絲綢,必須重新定義,非遺也要重新定義。 我們定義絲綢是一個載體,和今天的報紙、電視、網絡一樣,賦予它什么內涵,它就呈現什么樣的文化。今天講絲綢,更多的是講文化屬性。要講絲綢,要講品牌化、國際化,我認為沒有中國文化的底蘊、沒有中國人的特色就沒有辦法走向世界。 北京勞倫斯·許服裝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建樹: 我們知道云錦,盛唐的時候就是皇家御用品,但近代以來因為我們文化不自信,穿的卻是洋服。我想把我們古老的圖騰改變成現在的圖騰。如果云錦還是古時候大花大朵的衣服,沒有幾個人可以穿在身上。我們需要改變,不僅要保留傳統工藝,而且如何加速、如何提速、如何變成最新的實用型的衣服,我們有責任! 廣東名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蔡中涵: 這兩年名瑞一直在推廣龍鳳褂裙,但推廣速度非常慢。因為我們害怕推廣上去之后沒有產品,所以我們一直是先做好基礎工作,比如說請到繡娘之后,只要有繡娘,就可以接受訂單,因為中國每年有1400萬的結婚人口。但名瑞一直在把傳統和現代做結合,讓年輕人接受這樣的服飾。 依文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依文手工坊副董事長 殷麗莉: 依文中國手工坊已經有十五年的時間,現在已經搭建起8000繡娘的大數據庫,也有三四千從繡娘繡種當中提取的紋樣搭建在數據庫,在數據庫建設方面已經走在行業前列。在十五年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形成了現在發現、整理、創新和應用的模式。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也做了精準扶貧,所以在前不久也拿到了“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大獎,這份鼓勵對我們非常重要。 杭州新天地文旅集團總裁 林瑾: 以前有很多人說千島湖風光很漂亮,但是沒文化,自從2012年中央電視臺對千島湖的水下古城做了深度的挖掘之后,千島湖從此成為了世界上最有文化的一座湖。非遺要傳承,一定要有新思想。新天地做什么呢?我想說,讓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消費的常態,這是我們的愿景。我覺得,每個人都喜歡消費,每到一個旅游景區最容易的就是花錢,買買買,買什么東西呢?我們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在景區把非遺文化傳承下去。
閉幕秀 高級定制演繹中國風、非遺韻 11月29日晚,中國著名設計師勞倫斯·許(Laurence Xu)為大會奉上閉幕秀,將文淵獅城所承載的新安文化、非遺經典元素,通過中式禮服完美呈現,為首屆紡織非遺大會錦上添花。 勞倫斯·許是第一位登上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的華人設計師。從張靜初出席柏林電影節所穿的孔雀禮服,到周韻出席威尼斯電影節所穿的云錦禮服,到范冰冰驚艷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東方祥云”龍袍禮服,勞倫斯·許設計的中式華服都成為紅毯寵兒、時尚焦點。其中“東方祥云”禮服被英國皇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永久珍藏。 勞倫斯·許表示,傳承中國文化需要發展它,把它變成現代時尚的一部分。從南京的云錦到貴州的蠟染,他一次次讓這些原本沉寂的中國紡織非遺,在巴黎高定秀場大放光芒。 勞倫斯·許十分欣賞文淵獅城將手工技藝、非遺項目、民俗節慶體育曲藝等進行生活化、場景化再現,讓游客在玩、吃、住中體驗傳統文化,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這與他的初衷不謀而合。 此次非遺秀是勞倫斯·許歷年經典作品集錦,整場秀展示45套作品,分三個篇章來演繹:古之繁華、歲月岑寂、未來之輝煌。整場秀的設計理念是:圍繞中國非遺文化,打破沉寂,迎來新生的活力與生機。 每套作品都將東西方藝術巧妙結合,將時尚與古韻完美統一,每個細節都在無聲地述說著高級定制的魅力。作品廣泛運用非遺面料、技法,不僅有傳承與兼容的交相呼應,更具有強烈的時代創新感。這與文淵獅城重現水下古城昨日輝煌與今日繁盛的寓意相契合。觀眾無不為獨特的設計、精美的刺繡圖案、繁復精妙的工藝所傾倒。 夜晚的文淵獅城,清幽靜雅,燈光勾勒出建筑疏淡的輪廓,在濃得化不開的“中國風、非遺韻”之中,閉幕秀完美落幕。
靜態展
十年匠心成就88項研究 11月28~30日,紡織非遺保護與研究成果靜態展在首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期間成功舉辦,集中展示了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項目部分成果,技藝精湛、頗具匠心的展品贏得與會嘉賓的高度評價。 據介紹,2008年8月,福建柒牌集團有限公司捐款500萬元在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面向全國征集研究項目,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工作。2014年又為基金捐款350萬元,為第二期研究項目提供資助。 近十年來,柒牌基金從500多項申請中篩選出88個項目進行了資助。其中重點項目5個,一般項目75個,2011年和2015年還設立8個招標項目。這些項目覆蓋全國29個省市,申請單位包括高校、博物館、文化館、文化公司和相關研究機構,其中高校占了90%以上。目前,已有65個項目結題,經基金學術委員會組織結題評審,其中16項被評為“優秀”,34項被評為“良好”。
頒獎儀式 11月28日晚,“文淵獅城杯”2017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中國紡織非遺國際推廣特殊貢獻獎、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會標設計“天工獎”等獎項逐一揭曉。 “文淵獅城杯”2017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 (按姓氏筆畫排序) 西藏嘩嘰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 巴桑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研究員 孫冬寧 《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主編 劉嘉 經濟日報產經新聞部采訪室主任 許紅洲 南通大學非遺研究院院長 吳元新 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建華 山西左權縣三星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愛萍 福建柒牌時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肇設 依文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夏華 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程應奮 廣東名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蔡中涵 兆美蠟染手工藝作坊傳承人 熊兆美
“中國紡織非遺國際推廣特殊貢獻獎” 獲得者 北京勞倫斯·許服裝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建樹 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會標設計 “天工獎”獲得者 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講師 李棟 記者手記 尋源頭活水,讓非遺生生不息 本刊記者-劉嘉 800年前,南宋詩人朱熹在瀛山書院寫下了著名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800年后的今天,中國紡織人心懷民族情懷與責任擔當,為中國紡織非遺的“源頭活水”而相聚于今時今日的瀛山書院。 在本次大會上,“共筑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新生態”的主題,得到廣泛認同和贊許;《中國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千島湖宣言》的發布,宣告著凝結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紡織非遺即將步入新的傳承與創新的發展階段。一個個高屋建瓴的觀點發布,一個個生動感人的傳承故事,無一不講述了中國紡織人對紡織非遺的初心與共識。 珍視傳統,著眼未來,已成為共識。同時,更加值得關注并被反復提及的,是用新時代賦予的新理念、新模式,實現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的新生態、新未來。而這也正是本次大會備受矚目的重要原因。 當傳統元素缺失了時代鏈接和情感溝通,不過是零散的符號和素材;當一款設計只是堆砌了技藝的“皮毛”,也難掩內里的空虛和蒼白。失去的不僅僅是市場,更是讓紡織非遺持續生長的內在力量。唯有傳遞著技藝之美、智慧之美、精神之美、價值之美的傳統,才能尋得“源頭活水”。與時代對話,與時尚共連,與產業相融,才能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正如觀點集萃的本次大會上所呈現的諸多觀點。“沒有中國文化的底蘊,沒有中國人的特色,就沒有辦法走向世界?!焙贾萑f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華的直抒胸臆,道出了眾多中國紡織服裝人的心聲。 “我們需要改變,不僅要保留傳統工藝,而且要加速把它們變成最新的實用型服裝。我們有責任!”曾為范冰冰設計“龍袍”禮服的勞倫斯·許如是說。在他為本次大會獻上的閉幕大秀上,那些千針萬線制成的華服曾走進巴黎時尚舞臺,此刻穿過千年牌坊,踏上古城石板路,則呈現出了更動人的別樣意境。 在非遺保護的路上,還有更多的結伴同行者。 比如依文,15年的“孤獨路上”,走進黔西南大山,成立了依文·中國手工坊,搭建起8000繡娘數據庫、傳統紋樣數據庫,終于形成了發現、整理、創新和應用的模式;比如名瑞,主張“中國人要有中國人的嫁衣”,成功延續積淀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傳統嫁衣——純手工刺繡龍鳳褂裙的設計與制作,并將中西方婚嫁文化創新融合;比如柒牌,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十年間默默無聞、不求回報,斥資800余萬元資助88個課題項目。 所有的想法都重在落實,所有的“源頭活水”都重在激發出汩汩清流。正如大會所做出的鄭重承諾——不忘初心,肩負使命,紡織非遺承載著紡織行業、紡織人最廣泛、最深切的情感與生活。中國紡織人將致力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紡織非遺的獨特價值和無窮魅力。推動文化與經濟全面發展的路上,我們任重道遠。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