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毛紡行業強智篤行,走在世界前列 |
更高起點 放眼全球 強智篤行 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 改革開放40年來 我國毛紡工業實現了由量到質的飛躍 實現了由粗放向集約的轉化 40年的開拓進取 讓我國毛紡工業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從1878年近代中國第一家機器毛紡廠——蘭州織呢局建立開始,我國毛紡工業已走過140年風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僅有13萬毛紡錠,33家企業,羊毛的年加工量僅為0.2萬噸,產業基礎十分薄弱。建國后,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國家加大對毛紡工業投入,在五六十年代相繼完成國產毛紡全套設備定型,用國產設備在青海、內蒙古、甘肅、陜西等省和自治區陸續建廠,進行全國布局,為行業未來的快速發展和人才積累奠定了基礎。到1978年,我國毛紡產能達到48萬錠,羊毛年加工量3.78萬噸,毛紡制品在滿足內需的同時,也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 改革開放讓我國毛紡工業釋放活力、長足發展,到1996年,全國毛紡紗錠達到408萬錠,年加工凈毛突破3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羊毛制品加工國和消費國,形成了產品門類齊全、上下游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進入21世紀,毛紡工業的產銷規模更加趨于穩定,2001~2017年,我國年均進口羊毛(凈毛)30.9萬噸,年均加工羊毛(凈毛)達41.2萬噸,形成供需基本平衡、設備技術先進、布局相對合理的產業格局。十八大以來,經濟新常態加速了產業邁入質量型增長和差異化競爭的發展新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全行業生產方式向綠色、可持續方向健康發展。 開拓40年 毛紡工業堅持不懈百折不回 改革開放初期,毛紡企業緊緊抓住全球產業轉移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不僅率先開拓并嘗試性地利用“三來一補”貿易形式發展企業,還在引進外資方面走在了紡織行業的前列。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香洲毛紡廠于1978年11月在珠海破土動工,香洲毛紡廠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工業發展的一面旗幟。1979年,內蒙古伊克昭盟第一個在西部省區以補償貿易方式從日本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建立伊克昭盟羊絨衫廠,由此高起點發展起來的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一的山羊絨制品加工現代化大型企業。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曾經創辦中國第一家全能精毛紡廠——協新毛紡織染有限公司的唐氏家族唐翔千先生率先回國辦企業,分別于1980年6月和1981年8月在新疆建成我國首批也是紡織行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新疆天山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辦起第一家滬港合資企業——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 兩家合資企業的創立發展,驗證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借助外銷渠道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為紡織工業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到2007年,全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收資本中,港澳臺及外商資本占到37.24%。開放搞活,毛紡工業站在了改革的潮頭,成為了我國紡織工業改革的先鋒。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西服熱,讓毛紡面料供不應求,同時,我國畜牧業特別是毛用羊養殖業的發展,以及紡織機械技術的進步,都助推毛紡工業步入快速增長期,毛紡錠從1978年的48萬錠快速增長到1996年的408萬錠,生產能力躍居世界首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毛紡工業還處于低水平、粗放型的生產狀況。 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行業總量性和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出現了自1992年起,國有企業經營困難持續虧損的局面。1997年,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镕基在考察內蒙古赤峰第二毛紡織廠后指示:“二毛可以進行破產,要以壯士斷臂的精神搞活國有企業?!币源藶槠鹨颍斈甑闹醒虢洕ぷ鲿h決定在紡織行業實施“壓錠、減員、增效、重組”的重大舉措。1998年初,上海敲響了全國紡織壓錠第一錘,同年,被業界稱為“破冰之旅”的赤峰二毛重組開始。 3年脫困,毛紡工業緊緊圍繞“質量、品種、效益”和擴大出口,通過實施分流安置、出口配額、出口退稅等政策,利用技改國債專項資金,實現了減員增效、淘汰落后和裝備升級,促進了技術進步和行業整體水平的大幅提升,增加了高檔毛紡面料的有效供給。到2000年,國有及國有控股毛紡企業實現了整體扭虧。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國有經濟比重逐步減少,通過改制和重組,實現了資本結構的多元化,非國有經濟成為了毛紡行業企業所有制結構的主體,山東如意、南山、江蘇陽光、海瀾、倪家巷、華芳等一批大型毛紡織企業成長壯大,孕育了無錫、蘇州等目前全球矚目的毛紡產業集群。 新世紀到來,毛紡工業再次迎來新的機遇。一方面,中國加入WTO,企業利用取消紡織品出口配額的機遇擴大了毛紡產品出口;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毛紡業的產能轉移,為我國毛紡工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下,浙江濮院、廣東大朗、河北清河等一批中小企業聚集的毛紡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同時,毛紡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出口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面料生產無論是品種開發,還是加工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我國毛紡面料出口數量首次突破1億米,并且出口數量首次超過進口數量,實現貿易順差,這在我國毛紡工業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進軍世界高檔面料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八大以來,我國毛紡工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化,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東部地區加快向文化創意等價值鏈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區逐步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方向拓展,企業向生產服務型方向發展,向質量效益型方向轉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態勢加速了產業化和城鎮化協同發展,首批2個國家級毛紡特色小鎮推動了產業集群邁向新的升級之路。全行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為毛紡行業科技創新的支撐,企業研究院通過跨國合作平臺實現技術的研發積累,不斷提升技術競爭力。企業自主品牌、區域品牌逐漸壯大、成熟,優勢品牌企業通過國際資源整合,已實質性步入全球化布局和實施階段,從戰略高度決定了我國毛紡工業未來國際化的發展態勢。 進取40年 毛紡工業迎難而上突飛猛進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毛紡工業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新技術、新工藝、新原料在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實現了紡紗無接頭化、織布無梭化,產品質量大幅提升。從素色到花色,從機織到針織,以輕薄化、功能化、原料多元化、時尚化作為產品開發方向,產品品種不斷豐富。上世紀90年代初誕生的半精紡工藝填補了稀有動物纖維紡高支紗線的空白,在大大提高原料利用率的同時,羊毛、山羊絨純紡紡紗支數最高達到80公支,毛混紡、絹絲混紡紡紗支數最高達到160公支,極大地豐富了毛紡產品的多樣性。2010年,山東如意科技集團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如意紡技術,是環錠紡的又一次技術革命,填補了天然短纖維紡超高支紗線的技術空白,成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紡紗技術。 40年來,我國羊絨行業從世界第一羊絨資源大國發展成為世界羊絨生產、加工和消費第一大國。從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自主研發國產第一代羊絨分梳機,到1964年中國第一件羊絨衫在北京麻紡織廠(北京雪蓮羊絨有限公司前身)誕生,結束了我國只能靠出口羊絨原料賺取外匯的局面。改革開放初期,鄂爾多斯、天山等企業率先引進日本等國的羊絨分梳設備和分梳工藝,使我國山羊絨分梳技術和無毛絨品質實現了再次提升。進入21世紀,國產分梳機不斷更新換代,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時,電腦橫機和工藝軟件的普及推廣,使毛針織服裝織造技術逐步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產品的品種、質量和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40年來,我國人造毛皮行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強。從上世紀60年代上海紡織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研究人造毛皮開始,到1972年通化人造毛皮實驗廠建立首個中試車間,我國人造毛皮工業化生產正式起步。改革開放后,吉林通化等幾家人造毛皮廠通過引進設備,研制生產中高檔提花毛皮、高檔仿獸毛皮,人造毛皮行業開始迅速發展。同時,日本的纖維和技術的進入,使我國人造毛皮產品質量和品種有了實質性突破。進入21世紀,隨著化纖原料、工藝技術的不斷改進,人造毛皮行業整體競爭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出現了慈溪、常熟、嘉善等高度集中的產業聚集地,長三角地區已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人造毛皮生產基地。 40年來,我國毛毯行業通過自我革新,快速壯大。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美雅等十幾家工廠引進國際先進的拉舍爾經編機生產拉舍爾經編毛毯,開啟了我國毛毯產品更新換代的新變革。進入21世紀,腈綸改滌綸的第二次原料革命,讓毛毯行業再次得到迅猛發展,形成了目前山東、江蘇、河北、浙江為主的毛毯生產大格局,成為全球主要的毛毯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 通過40年的努力,我國毛紡工業的加工技術日益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產品質量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的高檔毛紡織產品、企業的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以質量、創新和快速反應為主的競爭優勢,成為了國際毛紡舞臺上的重要力量。 面向未來 毛紡工業放眼全球強智篤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毛紡工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毛紡工業的國際化依存度不斷提高。在原料方面,國內羊毛產量逐漸難以滿足加工的需求,自1992年起,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羊毛進口國;在市場方面,毛紡制成品主要銷往歐、美、日等國際市場,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最具競爭優勢的出口產品之一,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為改革開放社會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格局決定了毛紡企業走國際化發展之路的趨勢。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鑒于中國在世界羊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世界羊毛產業貿易利益的非政府組織——國際毛紡織組織(IWTO)主動邀請中國加入。1998年,經中國紡織總會和外交部報國務院批準,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代表中國加入IWTO,成為該組織中國國家委員會的唯一代表,開啟了我國毛紡工業行業民間外交的歷史新篇章。 20年來,中毛協通過出席與承辦IWTO會議,加強了中國與國際同行間的交流與了解,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與地位。中毛協先后承辦了4屆國際毛紡織組織年會、3次國際羊毛圓桌會議,吸引了千余人次外方代表參會,有效地促進了中國企業與國際同行間的開放合作。同時,建立了中國與重要的羊毛供應國家雙邊合作的長效機制,分別成立了中澳、中新羊毛聯合工作小組,共同協調與所在國的羊毛貿易事務。在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方面,我國毛紡企業更是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13年,由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提出并主持起草的《起球箱法對羊絨、羊毛針織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測定》成為IWTO正式標準,標志著我國紡織企業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研制的重要突破。陽光集團在“十一五”期間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紡織品技術委員會(TC38)秘書處后,在“十二五”期間完成17項標準的立項,并發布了10個標準。2016年,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研制的《紡織品-羊絨、羊毛、其它特種動物纖維及其混合物定量分析》等2個ISO標準正式發布實施。2017年,由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的《DNA法分析檢測羊絨羊毛纖維方法》IWTO標準草案進入循環測試階段。一系列國際標準的制定,標志著我國毛紡工業國際話語權的不斷提升,彰顯了毛紡工業突破、進取的行業自信。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初步建成紡織強國的沖刺階段,面對新的歷史機遇,我國毛紡工業正加快企業全球布局,一批以國際視野進行優勢資源跨國配置、具備全球供應鏈、營銷體系掌控能力的跨國企業初步形成,為毛紡工業實現制造強國這一戰略目標拓展了新的提升路徑。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回望改革開放40年歷程,我國的毛紡工業在穩定中發展、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卓越。具備開闊視野的中國企業家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探路者們,從未間斷地引領行業在不斷的學習中進步,在不斷的探索中奮進。未來,我國的毛紡工業將站在更高的起點,放眼全球,不懈努力,強智篤行。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