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廣場將新開55家,品牌商的機會來了嗎? |
本刊記者-李亞靜 1月中旬,王健林發表的萬達集團萬字工作報告在朋友圈被瘋狂轉發,其中,關于萬達商業部分的工作計劃透露出巨大商機:萬達商業2016年計劃收入約1300億元,開業55個萬達廣場,數量相比2015年翻番。 在零售業發展并不是十分景氣的時刻,為何萬達廣場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開店計劃?預計新開的店鋪選址在哪兒?對服裝品牌來說,這會是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嗎? 挑戰不息,開店不止 從2015年的業績來看,萬達集團旗下萬達商業2015年收入1904.5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1.3%,同比增長4.4%。其中,新開業萬達廣場26個。而主營零售業的萬達百貨收入230.5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2.3%,同比增長11.1%?!?/font> 可以看出,在當前經濟增速下行的情況下,萬達集團的商業部分在2015年實現了基本盈利,這與幾年前一直呈現的虧損狀態和屢次易帥的情形相比,可以說是巨大的進步。 其次,在國內百貨業屢次出現的關門閉店形勢不同,萬達的開店計劃顯然一直沒有停止。從一組公開數據可以看出,2012年全國有17個新開業萬達廣場,2013年這一數字是18個,2014年是24個,2015年是26個,2016年計劃開業數量雖有多個版本,但最終確定是55個,預計2017年這一數字可達60~70家,而且未來還會進一步增長。 據悉,這樣大肆的開業計劃,與萬達推出“輕資產”模式,開始“輕重并舉”的商業地產模式有著重要關聯。與重資產相比,輕資產模式完全是另外一套打法——建設資金將由別人出,萬達負責選址、設計、建造、招商和管理,所產生的租金收益由萬達與投資方按一定比例分成。萬達與投資方從凈租金收益中分成,以此減少資金壓力,可大幅提升凈利潤率。 為何選址三四線城市? 再看選址,無論是成都、德陽、雙流、十堰、荊門、上饒、湘潭等長江以南城市,還是四平、雞西、通遼、牡丹江、遼陽等東北區域,再或者是西寧、烏魯木齊等西部城市,都不難看出,在2016年計劃開業的項目中,大部分萬達廣場的選址都集中在三四線城市,以及部分二線城市的城郊,并且大有覆蓋全國的趨勢。 縱觀市場形勢,在一線城市商業飽和度高、競爭壓力加大的形勢下,三四線城市的確擁有巨大發展空間,除了不斷提高的居民消費理念和收入水平,還有對獲得更優質商業配套資源的強烈需求,而這,為包括萬達廣場在內的商業地產品牌提供了機會。 從商業角度來看,近些年,國內一線城市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市場飽和度較高。商圈林立之下,品牌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發展空間也相對較小。想要獲得較大發展空間,三四線城市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國際商業零售品牌實戰營銷專家吳忠麗表示,商業競爭無處不在,萬達堅持的以城鄉結合區域的配套商業,屬于新型社區商業經濟,面對城鄉結合區域市場的發展,有很強競爭力。 同時,來自品牌商渠道下沉的訴求也催生了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商業藍海,萬達廣場的快速進入可以說是恰逢其時,業內人士指出,萬達廣場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與配套,其商業資源可為三四線城市的商業格局和消費層級帶來巨大改變。 品牌商的機會來了? 服飾業態在零售業中占有重要地位,萬達廣場將要開設的55個位于三四線城市的巨大銷售網絡,對于服裝品牌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 首先,一二線城市的商圈競爭越來越激烈,爭相引進國際大牌的趨勢,讓國內品牌的地位漸漸弱化。以北京王府井商圈為例,位于一層的品牌除了奢侈品品牌、快時尚品牌便是化妝品和電子產品,其余服裝品牌均被安排在較高樓層,尤其是購物中心,國際潮牌和運動戶外品牌的迅速崛起,已經占據其中的重要位置。其次,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的商圈內,千店一面的形象和同質化日益嚴重的現象,已經讓消費者產生了審美疲勞。對于尋求發展空間的國內品牌來說,一二線城市已經不是拓展渠道的最佳選擇,三四線城市則更像是一塊大蛋糕。 換個角度來看,萬達廣場所包含的大型超市、特色美食、電影院線等業態,均是打造娛樂、休閑、購物場所的必備條件,在三四線城市的核心區域,這樣的商業綜合體,其聚合力是相當可觀的,可以說,萬達廣場所到之處,產生的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對當地商圈和品牌來說,會是一個巨大沖擊。 同時,服飾業態的目標消費者與上述業態基本上是同一類人,作為零售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業態必然會包羅在萬達廣場的招商項目之中。 那么,萬達的開業計劃對服裝品牌來說,更為有利?對此眾說紛紜。 吳忠麗表示,在三四線城市開設萬達廣場的話,對快時尚等中偏低定位的服飾品牌,將有很強吸引力。 零售營銷專家陳繼展認為,對于原來就缺乏渠道的服裝品牌來說,這是一個絕佳機會,如快時尚品牌,萬達的開業計劃與快時尚品牌堅持渠道下沉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其次是區域性的代表品牌,全國各地的萬達廣場不可能引進完全一樣的品牌,在不同區域內,引進一些區域項目內的優質品牌或本地人認同的品牌,這種可能性較大。 的確,對于那些本來在三四線城市就已經擁有渠道資源的品牌來說,萬達廣場的進駐則會造成渠道重疊,分流一部分客群,甚至形成競爭。 “去服飾化”是誤讀? 作為零售行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服飾業態幾乎是所有購物中心和百貨的營銷主體。對于業界不斷“傳說”出的萬達廣場“去服飾化”,業內人士表示,“去服飾化”并不是說萬達廣場不再包含服飾業態,而是調整萬達廣場2層的業態配比。一般來說,萬達廣場都是3層格局,第1層和第2層以服裝售賣為主,“去服飾化”后,服裝業態將主要集中在1層。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將更多的服裝品牌引進到萬達百貨。而萬達廣場的2層則力求減少服飾類業態、增加生活服務類業態。值得指出的是,“力求減少”并不是說完全沒有。 記者觀察發現,目前,服裝消費仍然是消費者走進商場的主要目的之一。大型購物中心的普遍做法也是,依靠生活類業態吸引人氣,再將人氣轉化至其他業態,而服裝服飾消費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是因為,餐飲店等業態租金較低,但裝潢、設備、人員成本相對較高,其對購物中心利潤貢獻較弱。同時,服飾業態本身也仍是吸引客流的有效手段。所謂“去服飾化”,是指在購物中心諸多業態中適當降低服飾業態的占比。 可見,萬達的真正目的不是“去服飾化”,而是對服飾品牌進行篩選和優化。據悉,萬達廣場與國內外上萬家優質品牌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合作,是品牌開拓市場、增加渠道終端的“孵化器”。面對如此大規模的開業計劃,服裝品牌商肯定不會錯過,對他們來說,跟隨萬達廣場共同開辟廣袤的三四線市場將是前所未有的機會。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