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的價值 |
最近,浙江華新實業集團在產業集聚成長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引起行業內外廣泛關注,集團董事長沈建華以多年在此方面的創新成績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紡織行業創新人物。在5月8日召開的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工作會議上,沈建華專題介紹了創新成果,華新模式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
浙江華新實業集團2000年成立,開始時搞原料經營、小市場建設,后來沈建華敏銳地感覺到毛衫行業個體戶眾多,小企業眾多,他們想做大,而自己的公司也想做大,如果把華新的發展和他們的發展結合起來或許是條很好的路。2005年他在嘉興市秀洲區洪合鎮爭取到了“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項目,開始了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的探索。 “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也可以稱為“小企業集聚成長模式”,沈建華對于模式系統的想法也是通過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2007年12月投入使用的“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應該是第一代,主要是從加工生產建設孵化器的角度考慮。園區占地225畝,建設了1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職工宿舍及食堂等配套服務區2.8萬平方米,良友國際商貿區3.7萬平方米。每個生產單元為四層獨棟小樓,共800平方米,每層都設定好功能區,甚至設備最佳布局都考慮到,只準用于生產,不準住宿。園區內配套建設打樣中心、檢測中心、財務公司、外貿公司、職工宿舍、食堂、傳達室、配電房、物業管理等,共容納了115個小微企業,很適合農民創業。幾年過后,企業成長了,豐盛、紫衣盟等企業已遷到工業園區發展。2014年區內營業收入達13億元。 清河羊絨制品市場及創業園算是第二代,2007年開始建設。沈建華的思路從加工生產擴展到原材料收購、倉儲、檢測、供應、成品展示、銷售等進行整體建設。項目占地220畝,分為四個功能區,即生產加工區、交易大廳、電子商務聚集區和服務區。標準廠房18萬平方米,商鋪294間,共安置630多戶小微企業,其中大部分是前店后廠企業。市場內公共服務平臺的簽約合作機構達12家,服務內容擴展,還出現了 2家金融單位:清河縣農村商業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2013年企業銷售收入約20億元。 2014年開工建設的濮院毛衫創新園可以說是第三代,比較完整地體現了“華新企業集聚成長模式”。項目占地173畝,規劃建設有2.3萬平方米的創意設計總部大樓,成為智力創業空間,擬招200名設計人員,并提供給生產企業2000萬元消費券,支持購買設計產品。建有18萬平方米的生產用房,分為成長企業提升區、智能設備毛衫制造區、自主品牌提升區,可安排上百戶企業入駐。建有2萬平方米的電子商務大樓,專門培育孵化電子商務企業,適宜大學生入駐創業。建有3000平方米的企業成長學院,培養學員企業,落實“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企業成長的計劃。同時建有倉儲大樓、人才公寓、食堂、酒店、圖書館、休閑空間、超市、通訊等配套設施,建立全方位公共服務的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創意設計、打樣制版、展示接單、產品檢測、技術培訓、融資擔保、財務代理、法律咨詢等服務。華新集團公司將聯合信用聯社,為入駐的每家企業設立200萬元額度的成長基金,并由集團公司下屬股份投資公司提供50萬元額度以內的短期借貸。 三代園區,功能逐步完善,為企業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生態壞境,也形成了“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
對于華新實業集團集聚培育毛衫小企業發展提升的思路做法,桐鄉濮院、清河、秀洲洪合、南宮等縣鎮的領導和有關部門都是認可的,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因為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這個模式確實很好,很有效果。說華新模式好,不僅從行業的角度看,還要跳出產業看這個模式,綜合社會、經濟、環境等多個角度去評價,這樣才能看出這個模式還有更重要的價值。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這個模式和我國現行的幾個重大戰略行動都有很密切的關系,或者說這種模式的思路、做法都符合這些戰略行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的要求。比如,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為激發億萬群眾創造活力,充分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使之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引擎,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是向結構調整要動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大措施,2014年8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等。 華新模式這幾年實踐取得的成果體現了上述戰略行動的規劃、意見中的精神,正在努力開展的工作也符合大的方向。所以,華新模式很有價值,特別是對于產業集群經濟的發展有價值。 值得行業廣泛推廣 “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為城鎮化建設打基礎,為創業創新搭平臺。 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不僅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和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因此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我國城鎮化的居民應該基本具備“四有”,即有戶籍、有住房、有工作、有待遇(能享受教育、醫療、養老、低保等各項福利)。而“四有”之中,最基礎的是有工作,有勞動能力的人應該有勞動崗位,這才是提高城鎮化率最切實的保障。但是,勞動崗位需要創造,所以國家鼓勵人民創業創新。去年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新注冊企業1200萬戶,這與去年的創業創新熱分不開。 其實,華新集團在建設第一代的“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時,其樸素的思想就非常明確,給農民創業搭平臺,創造機會,發展壯大,當然這也同時帶動了就業。當時他們主要招納有意愿發展辦企業的農民個體經營戶到園區,項目推出后,個體戶們踴躍進園,共安置了115家?,F在已經有90家升級為公司制企業,伊尚美這家企業已發展成擁有近200名職工的工廠。目前正在建設的濮院毛衫創新園,沈建華更是順應形勢稱之為“兩創基地”。園內的創意設計大樓、電子商務大樓、成長企業提升區、智能設備毛衫制造區、自主品牌提升區及各個服務機構可以滿足上千人創業就業、創新發展的愿望。無疑,在縣、鎮區域里建設這樣接地氣的平臺,對我國提高城鎮化水平將會起很大的作用。 其次,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用最少的土地資源發展產業經濟。 我國是世界上紡織服裝生產最大的國家,每年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多數產品是在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生產出來的。過去形容紡織產業集群地區常用千家萬戶、千軍萬馬等詞匯,說明分布很廣,在中紡聯認定的200余個縣、鎮紡織產業集群中,當年很多鄉鎮家庭住宅里邊或住宅外邊搭簡易房屋、工棚放置機器,開工生產,院里院外堆放原料、廢舊機器配件,生產生活混雜,經濟發展難掩環境混亂,如今雖然大有改觀,但就是在江南水鄉也還可以見到此番情景。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甚至提到要“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植樹護綠”,可見改變上述情況還是有工作要做的。并且現在鼓勵大眾創業,有些生產不適宜在家庭環境里的,需要提供場地,有些要走出家門擴大生產的,也需要提供場地,而現實沒有那么多的土地資源,這個矛盾也需要化解。 華新模式在這個方面就體現了價值,這種模式開發的土地占用不多,但解決的問題不少。下面的數字可以說明問題: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由于食堂、宿舍、各項公共服務配套、配電房等集體化建設,單個企業不需重復建設,入園的115家小企業每家占地面積僅225平方米,如按常規式發展,每戶需要土地3~5畝,這115家企業就可節約用地400畝左右。同時個體戶生產搬出了家門,生活環境進行整治,將向建設美麗鄉村漸行漸近。華新集團測算他們在秀洲區洪合鎮和桐鄉市濮院鎮兩大創業創新基地全部建成落戶后,可吸納企業380家,節約用地1300畝以上。這種模式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所提出的“以最少的資源消費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第三,使小微企業普遍得到公共服務和成長幫助。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企業結構里中小企業的比重始終是占大多數的。由于實力所限,中小企業不可能實現很好的自我服務,微型企業或個體經營戶更是如此,如果要維持穩定或發展壯大,除了自身努力外,還要靠公共服務的支撐。 華新集團在市場經濟中擔當的是生產性服務業的角色,他們很清楚把小企業聚集起來發展,一定要做好公共服務。他們也很動腦筋。2007年投入運行的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設置的一些服務項目就很有成效。比如設置財務公司,對一些不設財務人員的小企業承擔財務工作;再如,諸多小企業出口沒有渠道、沒有訂單,園區內的外貿公司組織大家抱團出擊,集體參加廣交會,統一接單,分散加工,在2008年經濟危機時,他們的出口還逆勢而上,比上年增長40%。 華新集團還充分發揮本身經營原料和中間產品、市場渠道通達等優勢,提供貫通供應鏈的服務。通過實踐,他們總結了公益服務和收費服務相結合的雙贏模式,使小企業和其公司都獲利發展。像信息發布、培訓、各類咨詢、市場考察等非盈利項目以會員制的方式開展,節省了企業成本;而創意設計、外貿接單、打樣制版、產品檢測等則以市場化運作,較低收費保證平臺運轉。 他們開展的服務普遍惠及園區內的企業,至今經營幾年的秀洲區洪合鎮、河北省清河縣項目大多數企業都發展壯大了,沒有關門破產現象。隨著創新意識的增加、思路的拓寬,華新集團在產業集聚成長模式中服務越來越豐富,可貴的是他們組織了更多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為產業服務,比如在嘉興毛衫小企業創業基地,他們引進了嘉興銀行、嘉興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禾成農村合作銀行、工商銀行五家金融機構入駐,牽頭發起成立秀洲德商村鎮銀行,為小微企業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在濮院毛衫創新園規劃實施的“成長學院”則是新創之舉。目前3000平方米的成長學院正在建設之中,培訓學員企業的教材在工信部中小企業司、浙江理工大學等部委和高校的指導、支持下已編寫完成,就等學院開班上課。相信通過這樣的教育培訓方式,會使小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及相關人員的素質得到提高,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實現模式提出的“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的成長目標。 第四,企業成長,國家、地方獲利。 沈建華開始搞嘉興毛衫業科技創業園時思想就非常明確,讓個體經營戶轉成企業,依法納稅,在企業成長發展本身得利的過程中,同時保障國家和地方獲得利益。2007年115家個體戶入駐園區前,每家每年納稅只有1400元,2014年度園區的企業全年營業收入13億元,自營出口3900萬美元,納稅達到3900萬元。河北清河羊絨業科技創業園在個體經營戶的基礎上也培養出150家公司和企業,2013年納稅達到2000萬元。 由于發展規范,服務良好,個體經營戶和小微企業愿意到這樣的園區發展,正在建設的濮院毛衫創新園一期工程一次性就招滿了53家小微企業,入駐后將全部培育成公司制企業;剛剛啟動建設的南宮項目,將帶領一批創業人士走上規范誠信之路。相信不久這些企業自身成長后也會給國家和地方財政做出相應的貢獻。 “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的價值還有很多,帶來的影響也不止這些,當然,模式中的許多內容經過了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些內容已經規劃好,尚待實施,還要觀察成效,但總體上看是成功的。沈建華也很有信心,他還計劃在5年內投資60億,建設6個基地,再培育600家“個轉企”、“小升規”企業,打造一批上承“工業園區”、下接“塊狀經濟”的升級平臺,使之成為傳統產業升級的示范區。 “華新產業集聚成長模式”出現在紡織產業集群地區,這種模式對于很多情況類似的集群地區有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在國家大力倡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建議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經濟領導者,能夠發現、培養或者引進類似華新集團這樣的企業,創造條件支持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