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凱: 當前產業集群面臨的困難與出路 |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會議期間做重要報告。他表示,紡織產業集群經濟已占全國紡織經濟總量的40%左右,集群經濟已成為我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紡織產業集群的整體發展態勢也呈現出新的特色與亮點,具體表現為: 1、產業集群逐步從低成本向創新型發展。 紡織產業集群在發展中不斷探索和創新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模式,推動了集群以及行業發展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當低成本等傳統優勢逐漸消退,一個更加開放合作、更加注重創新的產業環境和社會環境,決定了產業集群轉型發展的空間和進程。近年來,一些紡織產業集群在淘汰落后、節能環保、品牌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務實的推進,并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實現從低成本向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可持續發展、勞動關系和諧、公平競爭等社會責任理念逐步得以落實,凝聚了更多的企業發揮作用,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產業集群不斷完善產業鏈及專業市場配套建設。 一些紡織產業集群在推行總部經濟、加大龍頭企業培育、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的同時,更加注重產業鏈和專業市場的配套建設。目前,發展勢頭較好的產業集群地區,基本上都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以及與之配套的強大的專業市場。專業市場有效擴大了產業集群地的影響力,擴大產業規模并促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而產業集群又把各種生產要素有效聚集,促進專業市場的流通效率不斷提升,增強市場功能。 3、產業集群深化兩化融合,積極推進“互聯網+”戰略。 一些紡織產業集群在電子商務方面發展有所起色,已成為紡織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廣東虎門、浙江柯橋、濮院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把電商作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優化商業業態。同時,不少產業集群已經開始導入“互聯網+”戰略,探索、踐行智能制造轉型。依托“互聯網+”改變傳統格局和理念,產業集群的企業由原來的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型發展,以提高競爭能力,促進產業的轉型發展。 在新常態下,紡織行業當前普遍面臨著市場需求增長不足,變化加快,要素成本增加,資源環境約束加劇,部分產能階段性過剩,經營壓力加大等突出矛盾。就當前紡織產業集群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王天凱分析認為: 1、中小企業依然普遍面臨生存壓力 紡織產業集群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如何不但影響著紡織產業集群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也關系到整個紡織行業的轉型發展。當前,中小企業依然普遍面臨生存壓力,其中用工成本增加,原輔料價格普遍上漲,渠道、融資等費用也不斷增加,企業綜合成本壓力日益加重。同時,各級政府部門對紡織行業污染物排放的監管標準不斷提升,監管范圍擴大,行政執法力度加強,與廣大中小微型紡織企業有限的應對能力形成明顯矛盾。紡織中小企業的轉型發展是紡織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環節,其中必需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同時確定中小企業自身發展定位和模式,是促進紡織產業集群轉型發展的重大問題。 2、自主創新能力依然不足 從總體上看,紡織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與創新同質化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當前產業集群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規模擴張、資源分散、重復布局、同質化競爭等現象,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為內涵的創新驅動戰略。市場競爭也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去同質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已成為產業集群經濟發展的內生要求。 3、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 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服務內容和質量,是集群地區實現產業升級一個重要手段。紡織集群地區經過多年的實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些集群地區建立了為中小企業實行融資擔保的公司或機構,普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等。但從總體上看,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仍有許多集群尚未建立全面專業化的公共服務平臺,許多已有平臺的服務功能不足,服務能力不強,服務范圍相對有限;部分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功能依然停留在信息咨詢、人員培訓等方面;一些中西部產業集群由于資金不足,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及許多配套條件不足,也直接影響承接產業轉移的進程。 4、人才隊伍穩定與人才質量提升亟待加強 人才資源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資源。近年來,產業集群地區和企業對人才的吸收引進、培養力度不斷加大,不少企業創造條件引進專門技術人才,但人才流失,隊伍不穩,在不少集群地區的矛盾依然突出。集群地區政府為滿足企業人才方面的需要,出臺各種鼓勵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但由于用人體制機制不完善,人才隊伍的穩定與人才質量的提升仍是產業集群當前以及今后發展的緊要問題。 5、?個別集群地區缺乏穩定的區域產業政策導向 近年來紡織產業集群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得益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同時,得益于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及產業特點,出臺各種產業發展政策導向,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壯大。但在少數地區產業集群缺乏穩定的區域產業政策導向,更有一些因地方政府人員變化、產業發展思路變化導致產業集群支持政策缺乏持續性、支持力度減弱的問題,從而影響了產業集群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對于集群今后的發展方向及對策,王天凱提出,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因此,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也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紡織產業集群需要把握經濟新常態的規律和本質,在需求導向、結構優化、創新驅動、責任發展等方面,調整發展戰略和政策,培育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發展中要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產業群為核心,以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高效運轉的產業輔助體系為支撐,以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社會保障有力,市場秩序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為依托,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和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形成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格局,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開放合作。目前,全國202家紡織產業集群,大部分具有專業特色,涉及紡織各行業、各生產環節、各種產品,與部分專業市場有鏈接、集成、協作等有利條件。加強集群之間的開放、交流、協作,有利于實現最大程度的集成創新、產業互補、差異化發展,有利于降低成本、拓展市場、擴大銷售,共同提升競爭力。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充分發揮紡織產業鏈的產業基礎與配套優勢,加強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紡織產業集群地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加強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的互動發展,有效減少和避免同業同質競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發展效率。 2、實施創新驅動。產業集群要適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要求,在科技進步、產品開發、品牌建設、企業管理、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大力加強創新投入,著重加強完善創新體制機制,使自主創新能力真正成為集群核心競爭優勢,成為驅動集群轉型升級新的引擎。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圍繞行業未來發展中關鍵技術和產品,按照市場化原則,發揮好創新聯盟作用,全方位推進產業科技創新。在品牌建設方面,進一步推進“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社會責任”四位一體的自主品牌價值體系建設。在企業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建立適應需求導向的生產組織形式和公共服務模式,尤其要創新金融服務,在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推出突破性舉措。 3、堅持需求導向。要圍繞市場需求而設定創新目標。新常態倒逼集群經濟轉型發展,需圍繞終端市場,針對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以及不斷變化的消費方式和消費需求進行調整和創新。以智能技術提升勞動生產力和實現柔性制造、突破纖維資源瓶頸,拓展產業用紡織品技術領域、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提高,促進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都是今后的工作重心和攻關方向。 4、加強兩化融合。紡織產業集群在加強兩化融合方面,要把信息技術滲透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根據產業轉型發展的特點和進程,高度關注并加快推進兩化融合,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提高電子商務應用能力和服務水平。積極開展“互聯網+紡織”行動,推進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智能制造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紡織產業集群要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新機遇,加快融入“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紡織服裝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引導紡織服裝企業運用互聯網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5、踐行社會責任。新常態下,行業發展的責任不僅是對經濟發展和百姓就業的貢獻,以人為本、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消費安全等對行業發展又形成了新的責任倒逼。產業集群是一個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責任發展日益成為集群的常態選擇和自覺行動。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集群需結合實際的人才需求,加大多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在節能減排方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與循環再生,推廣各種成熟紡織清潔生產技術、低碳節能技術、污染物控制與治理技術以及廢舊紡織品資源再利用技術。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