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商場如何破局 |
本刊記者 胡晶 6月16日,中友百貨正式更名為“漢光百貨”,這個存在于西單商圈14年的老牌商場,以這次改名為契機,也加入了傳統百貨商場的轉型隊伍之中。 專家分析,最近幾年乃至未來5年之內,中國的傳統百貨都將掙扎在微利時代,其中,電子商務帶來的沖擊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個,真正導致商場盈利下滑的原因是同質化競爭。國內各大商場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且著手進行差異化轉型,然而對于“傳統”來說,轉變大概是他們最難以面對的挑戰。 面對同質化競爭,很多商場都開始在品牌結構方面進行調整,希望進一步對消費者進行細分。漢光百貨方面表示,這次改名是一個重新起航的標志,新品牌“漢光”將完全擺脫臺灣百貨的模型,打造本土百貨品牌的新形象。其差異化方式是推出“全客層”概念,從下半年起,漢光百貨內部品牌結構將進行調整,加大對男士、兒童等業態的投入。 顯然,漢光百貨選擇的是做加法的轉變形式,完善原有品牌結構,提高以前比較缺乏的男裝和童裝比例,增加精品和本土設計師品牌,面向大而全的完整消費群。而另一方面,更多的商場選擇了做減法的形式,比如同在西單商圈的君太百貨則開始對場內品牌進行重組,引入更多潮流品牌,把消費群鎖定在年輕潮人族群。 從市場環境來看,服裝品牌之間的競爭主要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品牌向高端傾斜,二是各品類服裝向“細而精”的方向發展。因此,對于商場來說,最有潛力的轉型方向也有兩種,一是向品質化的高端定位轉型,二是向專業化的特色百貨轉型。 目前,本土品牌與百貨商場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對接難題,對于雙方來說,最佳的解決方案是可以互通的。品牌需要與其他同質品牌進行深層區分,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產品風格,而商場在專業化、特色化的轉型中,也亟須一大批符合要求的特色品牌。因此,尋求特色或許是雙方同時打破困局的鑰匙。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