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刺繡工藝 履行企業責任 |
訪紹興毅楠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萍琴 本刊記者-萬晗 刺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服裝設計領域,積極應用刺繡工藝,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品牌風格,使服飾更具個性,同時還有助于刺繡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可謂一舉兩得。 王萍琴是紹興毅楠紡織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是服裝設計師,多年來在設計服裝和管理企業的過程中,一直將刺繡工藝的革新和應用作為重點,積極承擔傳承刺繡文化的社會責任。針對刺繡工藝的發展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等話題,近日,《紡織服裝周刊》記者對王萍琴進行了專訪。 TAweekly:作為服裝設計師,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 王萍琴:我認為服裝設計工作具有雙重性,一是藝術性,二是技術性。 要通過裁剪、縫制、裝飾等技術手段對服裝的色彩、構造、線條等進行藝術表達。如果審美能力不強、缺乏藝術天分,或者對重要的設計技術掌握不足,就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所以長期以來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與服裝設計相關的藝術性和技術性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高端禮服一直是我的研究重點,目前也成為我們公司重要的業務之一。盡管我在服裝設計方面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消費需求一直在變化,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和團隊成員,不能滿足于過去的成績,而應繼續革新設計理念,推出更加時尚、個性的服裝,滿足市場需求。 TAweekly:熟悉你的人都知道你在設計服裝時非常喜歡應用刺繡工藝,這是為什么? 王萍琴:我覺得刺繡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彰顯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v觀歷史,會發現無論是在宮廷中還是在尋常百姓家,刺繡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繡娘”就是過去對那些擁有刺繡技藝的女子的稱呼。古時的繡娘主要分三種,第一種是閨閣繡娘,她們進行刺繡主要是為了修身養性,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技藝水平。她們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還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大膽創新;第二種是鄉村繡娘,一般蘇州地區較多,她們的技藝水平有限,所繡圖案大多都與風俗有關,一般以實用為主,也有不少繡品會在民間的下層市場流通;第三種是官府專職繡工,她們的作品專供達官貴人欣賞、消費,不僅技術水平高,且藝術性較強。 TAweekly:刺繡工藝有哪些講究? 王萍琴:刺繡工藝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技法非常豐富,用途也非常廣泛,服裝、床上用品、藝術飾品等經常會用到刺繡。其中,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被稱為傳統四大名繡,至今仍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這幾種刺繡工藝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一方面是因為繡品的商業化,另一方面是因為其本身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將其應用在服飾、床上用品以及裝飾品上,不僅美觀,同時也可以通過圖案意象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TAweekly:四大名繡有哪些特征? 王萍琴:蘇繡被譽為“東方明珠”,以秀麗的圖案、明朗的線條、精細的繡工、和諧的色彩而著稱;湘繡在當地又被稱為“羊毛細繡”,繡品所采用的絨絲會通過特殊溶液處理,防止起毛。湘繡一般以國畫為題材,以豪放的風格和逼真的形態而聞名;蜀繡又被稱為“川繡”,繡品以日常用品為主,如鞋子、被面、畫屏等,以艷麗的色彩、工整的用針以及清晰的絲路而著稱;粵繡起源于少數民族黎族,在衣服、扇套以及掛屏上經常會采用這種傳統繡法,鳳凰、松鶴、牡丹等是普遍應用的題材,可以作為陳列品來渲染歡樂、熱烈的氛圍。 TAweekly:你在設計禮服或其他服裝時,會經常應用這幾種繡法嗎? 王萍琴:是的。傳統四大名繡各有特色,盡管我研究刺繡工藝很多年,但是我所掌握的只是冰山一角。我潛心研究這幾種刺繡工藝,并將其應用到服裝設計中,不僅是希望為服裝設計領域提供一些新的發展思路,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重新認識這些傳統技藝,推進刺繡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設計服裝時,我會根據服裝本身的質地、風格等對刺繡工藝進行改良,使線條、圖案等與服裝的整體風格更加協調,在充分展現民族元素的同時,又不會給人突兀之感。 TAweekly:將刺繡工藝的發展與服裝設計結合起來,是否有利于服裝品牌發展? 王萍琴:中國服裝行業中,很少有享譽國際的知名品牌,主要就是因為長期以來,企業一直將發展重點放在加工制作環節上,設計能力較弱。即便后來認識到了服裝設計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由于理論知識不完善,實踐經驗不夠豐富,缺乏對民族元素的思考,因此沒能找到適合自身的設計之路。 近些年,“建設民族品牌”的口號逐漸在服裝行業興起,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建設起民族品牌呢?我覺得將刺繡工藝與服裝設計結合起來,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一方面,中國的刺繡工藝是獨一無二的,誰也不能否認它是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民族元素之一;另一方面,刺繡的多元性能夠帶給服裝設計師更多靈感,設計出更多外表與內涵兼具的作品。 TAweekly:聽說你一直在研究傳統刺繡工藝的革新,并推出了很多新型繡品? 王萍琴:傳統的繡品雖然絢爛奪目,但也有不足之處。我覺得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從改良刺繡工藝入手。因此,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絲線的材料、染色方法、針法繡法等技術和工藝,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絲線的耐水性和耐磨性,研發出一系列的水溶刺繡印花加工工藝和晶片刺繡工藝,防止繡品褪色或者起毛,使繡品更具觀賞性與藝術性。 經過反復試驗,我公司推出了將激光繡、平繡、晶片繡結合起來的新型繡品,這些工藝和繡品應用在服裝設計中收到了良好的反饋效果。我認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改良、大膽革新,才能真正實現刺繡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TAweekly:你如何看待刺繡市場的發展? 王萍琴:隨著發揚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刺繡市場近幾年出現了回溫現象。一方面,消費者對繡品,尤其是刺繡服飾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對于很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來說,穿上帶有刺繡的衣服,是彰顯自身品位與個性的最佳選擇。而在一些時裝秀、紅毯上,民族化的刺繡服飾儼然已經成為模特和明星們的新寵,讓世界各地人們都看到了中國刺繡工藝的獨特之處。另一方面,面對日益增強的市場需求,生產刺繡品尤其是刺繡服飾的商家也樹立起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促進了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盡管當前中國刺繡市場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仍舊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才緊缺;二是手工繡品的退化。電腦刺繡技術發展起來以后,刺繡市場的商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盡管這種方式所生產出來的繡品平均水平較高,在價格方面也有很強的優勢,但是不得不說,由于缺乏對藝術性的思考,刺繡的題材越來越單一,存在著嚴重的重復性生產現象。 TAweekly:你認為以上問題該如何解決? 王萍琴:要想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僅靠個體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很多人共同參與。 首先,要重視對年輕人才的培養,防止刺繡文化后繼無人。可以采用獎項鼓勵、激勵的方式,讓那些有天賦、有功底的年輕人加入到刺繡工藝的研究隊伍中來,不斷提高這一領域中年輕人的比例。尤其是像我們這種注重刺繡與服裝設計相結合的企業來說,應該引導設計師積極學習刺繡工藝,這樣既可提高服裝設計水平,亦可普及刺繡文化。其次,重視對手工繡品的創新,加強對繡品藝術性的思考。 TAweekly:傳承刺繡工藝是一種社會責任,你如何承擔這種責任? 王萍琴: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師,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絕不僅僅是從技術性的角度來設計衣服,而應更多地從藝術性和文化性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和這個行業的發展。對刺繡工藝的研究帶給我很多設計靈感,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我也認識到,自己應該為刺繡這一傳統文化的發展做一些事情。革新工藝,并將其應用到服裝設計中,就是一種最佳選擇。對我來說,目前我正在做的這些,不僅是興趣愛好,更是一種責任,我覺得自己應該努力做得更好。 TAweekly:在管理公司的過程中,會向大家傳遞這種責任意識嗎? 王萍琴:當然會。我覺得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思考自己能夠創造多少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應該履行怎樣的責任。 我在管理公司尤其是服裝設計團隊時,會要求大家努力學習刺繡文化,鼓勵大家在服裝設計中大膽革新并應用刺繡工藝,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公司的發展水平,也為服裝設計理念的革新以及刺繡工藝的發展提供助力。直到現在,我們公司仍舊非常注重責任意識的培養,今后我在管理團隊、公司時,也同樣會兼顧自身、服裝設計行業以及刺繡文化的發展,爭取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TAweekly:很多人都說刺繡已經過時,你專注刺繡工藝的革新和應用,是否考慮過市場風險? 王萍琴:市場風險我當然考慮過,我認為任何企業的運營都會面臨或大或小的風險,尤其是當前服裝行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遇到風險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對于刺繡已經過時的這種說法我并不贊同。對于傳統文化來說,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通過不斷創新來繼承它,而不是因為短暫的市場危機就考慮遺棄它。即便是在以時尚、個性為主流的當下,刺繡產品仍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為它所彰顯的是民族特色文化。 可以說,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流傳到今天,繡品從來都沒有真正缺過市場,即使出現過短暫的落寞,也很快就會被再次發掘,今天刺繡服飾的再次流行就是最好的證明。無論是哪個年齡段、哪個社會階層的人,都有刺繡服飾的鐘愛者。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放棄,一直在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將刺繡工藝作為基礎來建設具有特色的中國民族服裝品牌,履行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 |
《紡織服裝周刊》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紡織服裝周刊,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10-85872143 |
相關文章 |